• 78阅读
  • 0回复

把握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20
第7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把握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黄兴国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的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更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深刻认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辩证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代特征,积极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发展是整体的
  发展,是指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过程,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社会系统的整体上的进步或积极的、向上的变化。
  社会发展具有整体性,既有经济的增长,又有社会的进步;既有横向的全面发展,又有纵向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各方面和谐发展,要求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有机统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统一;社会的各种要素交互作用,形成“总的合力”,推动社会发展。
  发展,不简单等于经济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期,“增长经济学”曾盛极一时。很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就是发展,衡量发展的标准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在这种片面理论的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和“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甚至“恶性增长”的现象。这也促使一些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社会学家转而研究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重视研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统一性、综合性,成为我国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各项改革中始终强调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上,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巩固改革的成果,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认识发展的整体性,就会看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处于人类共同发展过程中的,因此,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求同存异,对话协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认识发展的整体性,就必须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我们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体现的是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效率与公平、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着眼于从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寻求社会的协调发展。
  认识发展的整体性,就必须既注意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又注意人与社会关系的改善和人的自身发展。
  发展是非均衡的
  对于任何系统来说,均衡都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非均衡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社会系统的发展也是如此。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文化传统的差别很大,在发展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均衡性。这就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多样化、非均衡的发展思路。
  按照非均衡的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战略,可以选择战略地区和战略产业进行重点投资,将有限的资源投向效益较高的地区和产业,优先发展某一区域、某一产业或某几个区域、某几个产业,获得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其他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的构想,“第一个大局”是优先发展沿海,“第二个大局”是发展到一定时候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就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注意发展的多样化,根据不平衡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定发展战略,不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苏南、浙江、珠江三角洲等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便是多样化发展的结果。
  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注意发展的层次性。发展的层次性告诉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不能主次不分、层次不明、不顾条件,片面贪“洋”求“新”,一味追求高、精、尖。比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有个地区差异和层次性的问题。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无疑是个必然的过程。但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老少边穷地区差异较大,即使是发达地区仍有贫困乡村存在,因此不分地区地强求集约发展,是不现实的。
  发展是可持续的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布伦特兰报告),较早地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了详尽阐发,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辩证的发展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既承认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终极利益,也承认自然的权利及其内在价值,强调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有机统一。它要求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地利用自然。它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的协调统一,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增长中,既要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纠正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鼓励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增长,变粗放式经济增长为集约型经济增长。它认为,环境保护是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一流的环境政策就是一流的经济政策”。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它强调以整个人类或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所有国家和地区要走协调发展的道路,不能忽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必然包含经济增长,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权利最为重要,第一位的就是发展;不仅要有经济增长,而且需要有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必要条件,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摆脱“贫困、愚昧和肮脏”。坚持以各国的多样化发展为基础,通过局部发展促进全球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要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新型伙伴关系;重视当代人的利益,同时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开始就注意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毫不动摇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提出“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不仅告诉人们,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且还告诉人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经济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公布的《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中国真正跨进可持续发展门槛必须跨越三个台阶:2030年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以后,中国政府信守承诺,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先后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了新世纪初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动计划。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为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指针。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坚持既要获得较快发展速度,又要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方针,快速是目的,持续是要求,健康是保证,它们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最近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再次表明了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