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文学经典的确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01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文学经典的确认
金宏宇
  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化的话题,自从1993年荷兰学者佛克马在北大学术讲演时提起,至今已被谈论了10个年头。人们乐此不疲地谈论,是因为这个话题太重要、太复杂。说太重要,因为经典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反省性和总结性话语,它关涉文学经典及其品性的确立。说太复杂,因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工程,关涉到作品的原创、修改、出版、销售、阅读、批评、评奖、文学史叙述、意识形态的影响等等环节的历时互动。而在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中,文学经典的确认又是至为重要的环节。
  能认定文学作品经典性地位的,主要是那些可以自由地进行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专家和学者,可以说他们拥有确认文学经典的权力。但他们并不能单凭个人喜好确认某种作品为文学经典。1997年有学者在中国一南一北同时推出两套百年文学经典的选本,篇目大相径庭,曾引起广泛的批评。某些作品在一个选本中是文学经典,在另一个选本中却不是,这就不免给人一种可以随意确认文学经典的感觉。一时间,确认经典被认为是失去共识的没有规则的游戏。文学经典不应是个少数专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文史知识所能确认的,它至少应是众多不同背景的学者、作家、批评家共同参与的人文活动。
  为了求得对文学经典的某种公认和共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99年发起“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的评选活动。先由该社资深编辑从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中遴选300种备选书目;再请15位批评家通过讨论和投票方式选出200种入围书目;最后由15位专家、学者讨论、投票选出100种图书。这类由众多专家、学者通过投票方式共同评选和推荐,虽然也免不了有遗珠之憾,免不了个人主观性的掺入,但在集体或整体的统计中,无疑能相对达成对文学经典的公认和共识。
  通常,普通读者对文学经典的确认可能更主要地依据审美愉悦原则。他们一般不会通过理性分析去确认文学经典,但他们的选择无疑会影响作品的流传价值。他们会受专家、学者的影响,但他们对一部作品的公认也会影响专家、学者的价值判断。因而对普通读者进行的阅读调查同样可以成为确认文学经典的重要参数。如,《中华读书报》曾进行“我心目中的20世纪文学经典”的读者调查;《出版广角》举办“感动共和国的五十本书”的评选活动;《中国图书评论》抽样统计全国著名书店每月销售排行前4名的文学图书。从某些调查看,普通读者喜欢选择流行的图书,他们对那些具有文学史价值的作品不太关注,但他们往往会比专家、学者更严格地选择具有美学价值、流传价值的文学经典。如果我们能以专家、学者群体对文学经典的确认为主,辅以普通读者的选择,也许能更公正地确认文学经典。当然,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不能只是通过评选、调查来确认,还有赖于我们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阐释。只有通过对文本及其背景的细致研读,才会真正在确认文学经典时减少遗珠之憾,增加公正性。
  文学经典应该是一个民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精华、典范,应该是那些处处被提及时时被提及的作品,应该是那些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作品。时间才是最终的和最公的裁定者。在一个短时段内或局部中,文学经典具有相对性,这就使得确认文学经典成为必要和可能。在悠长的历史河流中,在整个世界格局中,我们很难把握永久和万能。我们只能整合多种因素,关注不同的接受群体,通过周密的批评和解释,在不断的阅读中调整,从而确认相对的文学经典。这是我们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应有的姿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