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阅读
  • 0回复

各路媒体摩拳擦掌备战“两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负责人披露报道打算——让群众了解“两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3-01
第2版(要闻)
专栏:

  各路媒体摩拳擦掌备战“两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负责人披露报道打算——
让群众了解“两会”
  本报记者傅旭田俊荣
  “两会”是一场“新闻大战”,这几天,“大战”前特有的平静背后,是国内外各路媒体纷纷摩拳擦掌,积极备战。
  今天上午10时,记者在“两会”新闻中心看到,长达8米的条桌上,摊满了一摞摞厚厚的记者报名表,7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核对表格、录入电脑,有的因为念表格过多,声音都有些嘶哑。“两会”新闻中心主任沈掌荣告诉记者,去年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有2348人,今年参会的记者估计不会少于去年。
  的确,今年的“两会”备受国内外关注。
  去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大事喜事不断,今年又将召开党的十六大。“两会”作为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在这个时候召开,当然引人注目。
  另一方面,本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任期内的立法目标是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1998年至今,已通过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83件,而今年是本届人大最后一年,对于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至关重要。
  走进中央的主要新闻媒体,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备战“两会”的热风。
  本报副总编辑、“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组长吴恒权说:“这次‘两会’,人民日报抽调了70多名编辑记者参加报道,是历年来人数最多、阵容最强大的一次。上会记者中,约有2/3是充满朝气、思想活跃、业务成熟的年轻记者。”据了解,“两会”期间,本报将发挥党中央机关报的优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深度报道,继续办好“两会”特刊,还要加强来自基层代表、委员声音的报道。
  吴恒权特别介绍说,人民日报还将与自己的人民网携手,将纸质媒体严谨、深刻、大气等优势与网络媒体快速、活泼、海量等优势结合起来,对“两会”进行联动、复合、全面报道。他说,今年人民网的参会人数成倍增加,一部分网络记者既要为人民网写稿,也被要求向人民日报供稿,即成为“两栖”型的网络记者。“这么做,能使网络记者汲取传统媒体的长处,培养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这对于新兴的网络媒体夯实基础、谋求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记者请吴恒权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报“两会”报道追求的目标,他脱口而出:“做好服务,让大会满意,让读者满意。”
  新华社副总编辑、“两会”报道领导小组副组长夏林说:“‘两会’期间,新华社将首次在人民大会堂一楼大厅竖起一面超大屏幕的电视墙,滚动播发有关‘两会’的文字、图片、音像报道,作为独特的多媒体展示屏,它无疑将成为大会堂里一道漂亮的风景线!”
夏林介绍说,“两会”前新华社出台了一套新闻业务改革方案,将按照媒体用户的需求,进一步研究、开发国家通讯社“消息总汇”的服务功能。新华社打算以“两会”报道为契机,打响业务改革的第一仗。比如,“两会”期间将开设服务热线电话,媒体用户可以随时拨打电话,向新华社直接约稿,由用户点题,实现订单式定向采访、特色服务。再如,还将尝试定向供稿的方式,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诸如四直辖市市长访谈、西部五省区代表委员对话等报道,以组稿的形式定向发给这些省市。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力争出新。”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两会”报道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罗明介绍央视“两会”报道设想时开门见山地说道。他说,第一、二、四、九套节目有关“两会”报道的涉及30个栏目,仅一套就有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30分、现在播报、晚间新闻、今日说法等栏目,同时还在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后开办“两会”专题。新闻30分和晚间新闻专门辟有代表议案和委员提案两个专栏。今日说法则侧重于反映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情况。第四套和第九套的中国新闻和英语新闻新开辟了“两会”同期声和“两会”聚焦专栏。首播节目将达到80个小时左右。收视率较高的中央电视台“两会”直播仍然是他们的保留节目。
据悉,中央电视台投入今年“两会”的采编力量较为雄厚,前后方约800人,其中前方记者约350人,配备有摄像机近百套、编辑机60余套、电视多媒体8套。曾首次在APEC会议上启用的10讯道数字转播车,将在“两会”期间再次发挥威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