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平凡之中见真情——记上海第一医药商店有限公司党委委员陶依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3-01
第4版(要闻)
专栏:公民道德建设典型报道

  平凡之中见真情
  ——记上海第一医药商店有限公司党委委员陶依嘉
  本报记者吕网大
  见到陶依嘉是近日在上海的“两会”上。会场服务区一角,她忙着为与会的代表做好服务工作,一边告诉我马年第一天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
  那是大年初一下午,来自山东济南的急电打破了节日里商店的平静,值班人员一下子紧张起来,原来是济南宋伟源求助上海第一医药商店“依嘉热线”,急购10支“二性霉素b”针剂,其妻因脑膜炎已连续一周高烧不退。多方联系无效,宋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拨通了“依嘉热线”。陶依嘉一边亲切安慰病人家属,一边详细了解求药情况。她垫付了药费,又赶到火车站,亲手将药送上了T14次特快列车。初二凌晨,药到济南,及时输入了病人的体内。数日后,药店收到了宋伟源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这看似平凡,但却是救人的大事。我与陶依嘉素不相识,但她的助人为乐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感谢陶依嘉,感谢‘依嘉热线’,更感谢企业培育了像陶依嘉这样的全国劳模。”
  立足岗位,无私奉献,这是陶依嘉对事业的追求,“小病当医生、大病当参谋、重病当亲人”这一宗旨也时时在陶依嘉和“依嘉热线”的工作中得到体现。宁夏有一位3岁的儿童误食老奶奶的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中毒,全身抽搐,当地医院想尽办法,但无法控制病情,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情急之中,孩子的父母想起向“依嘉医药热线”求助。陶依嘉不是医生,但她立即与上海精神病防治所的医生取得联系,由精防所的专家通过电话指导当地医院组织抢救,两天后孩子终于脱离了危险。年轻的父母从千里之外好几次打电话向素未谋面的陶依嘉和热线的同志们深深道谢!
  自热线开通以来,每次节假日和双休日,陶依嘉总是在热线旁义务值班,她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凡是接到病人急需药品的电话,不管时间多晚、路多远,总是及时送去。有一天陶依嘉正在热线值班,电话里传来一位女青年的哭声。这位女青年急得走投无路才找到陶依嘉,其母因患急性肺脓肿,病情危险,急需万古霉素针剂,陶依嘉放下电话,二话没说,马上买药给病人送去,病人家属在医院急诊室见到陶依嘉时激动得泪流满面。
  1999年11月的一天,南花苑10幢居民楼的200多户人家,发现在小区醒目位置多了一个“依嘉医药信箱”,他们还收到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特殊“广告”:“我是家住本小区的陶依嘉,我的联系电话是63224457,如需提供购药等医疗方面的服务,请留下您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法……”陶依嘉的服务信息很快传遍小区。家住6楼的一位患中风的老人托人投信进“依嘉医药信箱”,想买一只气垫,第二天他就得到了满足。一位老人眼睛开了刀,想买一种眼药水,写信投到信箱,陶依嘉第二天就把眼药水送上家门。
  这只是陶依嘉从部队复员参加工作以来,所做的成千上万件好事中的几件。陶依嘉的领导和同事们都清楚记得,20年前陶依嘉学雷锋,推着小车上街为群众量血压、提供小病咨询等,她坚持了整整20年的为民服务。从1982年3月上海医药一店在南京路设立第一个民兵团员“为民服务台”,到1987年的“为民服务基金”,以及1997年开通的“依嘉医药热线”,陶依嘉和她的同伴们的服务对象超过了20万人次,处理求助电话10多万次。于是,就有了“孤老有亲人”、“盲人有了眼睛”、“中毒教师获救”等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上海南京路上,20年来涌动着为民服务的热潮。陶依嘉真情为民服务的榜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陶依嘉所在单位发起设立的上海第一个“民兵爱心柜”、“依嘉医药热线”,引发出自来水公司推出的“小郭热线”、煤气公司的“德润热线”、真老大房的“瑛瑛食品热线”、人民饭店的“小三号热线”,条条热线都把商家与顾客的心连在一起。每月20日也成了南京路上各商店的“学雷锋日”,从清晨起,南京路两侧商店在门前摆出一溜摊位,义务为过路行人量血压、修雨伞、理发、提供医药咨询等,它犹如一股清风,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真情与温暖。
  陶依嘉何以能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民服务,坚持岗位做奉献,真情为他人?或许从她写下的几句话中可以找到答案:“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人人都需要真情,人人都应该给他人以更多的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一辈子做好事,用爱心去抚慰别人,是我终身信奉的座右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