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阅读
  • 0回复

迎接中国音像业的春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01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迎接中国音像业的春天
  本报记者 杨雪梅
  在去年的文化市场整顿中,最为轰动的事件就是全国大大小小的音像城的关闭。音像城的关闭,是否能为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步入低谷的中国音像业带来新的转机?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中国音像业又该如何积极应对,实现真正的蜕变?
  音像业产业结构失衡
  去年图书的出版品种近15万种,而音像制品只有1万多种,而且一半以上是“炒冷饭”。出版总量不到2亿张(盒),在近200多亿的音像市场中,正版的音像制品只有14亿。
  2000年我国共有音像出版单位290家,但单个音像出版单位总资产和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没有几家。1998年实现利润在千万元以上的只有几家,多数出版单位经济效益低下,竞争乏力。
  而作为产业链下游的发行虽然有1000多家批发商、10多万家零售音像店,但大都为散兵游勇。一些经营单位的注册资金只有几万元,甚至几千元,能够达到1000平方米、上万个品种的经营单位屈指可数。
  而中国老百姓家庭所拥有的消费音像产品的硬件设备在全世界是最多的,收录机、CD机、VCD机包括DVD机上亿台,可以说我国音像产品的节目制作能力与硬件的普及率相差得太远,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中国音像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炬坦言,音像产业的问题从表象上看是盗版猖獗,其实是深层次的产业结构失衡。上游的节目制作贫乏,下游发行销售混乱,而中间的生产线环节饱和甚至过剩,这种“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使整个音像业只能陷入恶性循环。
  竞争有助于结构调整
  行业内的困境因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显得更为明显。
  加入世贸组织对音像业造成的巨大冲击是不容置疑的。承诺开放音像零售分销市场,实际上等于放开的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事实上国际上的五大唱片公司一直在积极筹建自己的发行网络。以前靠引进版权而生存的国内音像公司以后的好日子就不多了,对本土原创音乐的开拓不得不提上历史日程。
  以开拓国内原创歌手而闻名的京文唱片有限公司,近两年加快了对本土歌手的培养。其品牌部经理李辉强调,我国音像业的真正壮大只能依靠本土音乐的繁荣,从海外引进的唱片在中国市场的发行量毕竟有限。只有将优秀的音乐制作人与歌手聚集在自己的旗下,才有可能与海外唱片公司抗衡。
  目前我国的原创音乐制作主体已经从音像出版社转移到音乐制作公司和影视制作公司。据2001年上半年的不完全统计,50多位当红的歌星中有一半都被网罗到海外的唱片公司,以索尼、百代、华纳等为首的海外唱片公司将与国内的音像企业在原创资源的争夺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
  但国外唱片公司在中国组建成熟的、正式运行的连锁超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中国的音像业还有一个时间差可以利用。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中外合资音像分销企业的出现也许并非仅是负面的影响,至少它将为国内的音像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模式、管理经验提供最直接的机会,也为音像业利用外资、培养人才、发展壮大创造了机遇。
  而且在共同打击走私盗版音像制品,用正版音像制品占领市场这一点上,中国的音像企业和中外合资音像分销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音像制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生产更多更好的音像制品,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扶持。
  去年音像城的关闭,使国内的盗版市场暂时有所收敛,许多音像出版社的境况也大为改观。关于音像出版的相关政策法规也做了一定的修改并已陆续出台,但要真正防止盗版的死灰复燃,必须尽快制定宏观的产业发展政策,花大力气繁荣正版的音像市场,用优秀的产品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有音像单位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改制、转型、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组成优势互补的音像产业集团,才能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从1995年开始,国内一些音像单位开始尝试连锁经营,虽然成功的少,失败的多,但毕竟为连锁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经验。目前中国音像市场的批发零售已经由音像城和众多小店铺向超市和连锁经营过渡。上海美亚、牡丹四星、三辰影库等先行者经过苦心经营正在渡过难关,还有3至5家音像连锁企业也在积极的筹备中。
  许多人将过去的两年称为音像业的寒冬。但一直坚守这个阵地的人们坚信寒冬即将过去,中国的音像业已经从低谷走出,明媚的春天终会到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