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新西兰的山海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11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游踪

  新西兰的山海经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学江
  南阿尔卑斯山沿新西兰南岛的西海岸向西南奔腾直下,与塔斯曼海发生冲撞,结果是高山被阻,拔海而起,大海不屈,沿峡而入,山海侵凌,形成犬牙交错的形势,造就了高山深峡的神奇地貌,人称为峡湾。这里山高谷深,植被绵密,于198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因此允许开发并可抵达者仅有二峡:一名神奇湾,一名米尔福德湾。由于本人时间有限,殷勤而周到的主人安排前往后者。
  早餐后,从昆士城驱车,一开始是绕道山间平原,路边是春草如毡,羊群似云,远处则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记者左顾右盼,目不暇接。但没料到最后一段却进入嵯峨山区,公路在奇峰峻岭中像一条小蛇般地试探着蜿蜒穿行。驶到一处山前,路标上写着,“公路开放”。记者纳闷,一问方知,两侧山间冬季常发生雪崩,有死人的记录,公路不时关闭。但此时正值春末,眼前虽仍有“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的景象,但已不至于有雪崩之虞,于是放胆前行。不久即驶入一处停车坪,20多名日本游客人人手持相机不停拍照。记者下车回头一望,吃了一惊:原来左侧峡谷是满山满谷的乔木浓林;而身后和右侧却是绝壁万仞,雪峰入云。融雪争相从峰顶倒挂下来:如练如带,有的从峭壁上悬空飘飞;有的在沟谷间喷珠溅玉,丝丝缕缕,有数十条之多。
  不幸的是汽车随即驶入了一条黑洞洞的隧道,不仅路面崎岖狭窄,且四壁也只是赤裸裸的岩石,湿漉漉哗啦啦地淌着水。洞内没有任何照明设备,也看不到洞口光亮,不知长短深浅,又担心对面来车,心里极为惊恐不安,屏气凝神提心吊胆地开了一刻钟才看到光亮,出了一口长气。一出洞口,满天阳光普照,满眼绿树青山,不觉生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慨。
  由于山路崎岖,加之贪看风景,到达米尔福德峡时晚了一步,原定的“流浪者”号游轮刚好撤梯离岸,我一急,拼命招手呼喊,因为下午还要赶到百里外去参加另一场活动。只见船长在船桥上拿起对讲机说了几句什么,于是一位调度员走近前来,说不必着急,我们安排你上“水手”号游轮。原来两船都是峡湾旅行社旗下的。
  船只驶出小港向山右一拐,忽听水声轰鸣,一回首,眼前一亮:原来是一注瀑布从山腰密林间斜刺里喷射而出,白浪腾空,气势惊人,有如雪崩。瀑布名玻文,高160米,以1871年来此的总督夫人的名字命名。不远,右前方又一帘瀑布从山谷间垂直地倒挂下来,喷珠溅玉。
  左侧一山从海里拔水而起,呈金字塔状,一围白云浮于项部,如轻纱裹颈的少女。此山因酷似牧师的帽子而名为教冠峰,高1682米,是世界直接从海里拔起的最高峰之一。右侧一列长山也高约千米,临水壁立,状似雄狮蹲踞。从谷口望出,一巍峨雪峰高耸云间,名彭布罗克,高2014米,山顶白雪在晴空丽日下皑皑耀眼。船只就这样在两岸高山峭壁间曲折前行,有如行驶在长江三峡间,只是山势更为陡峭而水色更为湛蓝而已。不时有螺旋桨飞机在峡湾间盘旋,在峭壁的相形之下,像是几只小小蜻蜓。
  回程时,船行至狮山下方停住,人们纷纷拥向前甲板探头张望、拍照,只见四五只海豹横躺竖卧地在一块巨石上晒太阳,只偶尔张一张眼,瞧一瞧这群大惊小怪的过客,一副很不屑一顾的表情。但不幸运的是,今天没有见常在此间出没的海豚和巨鲸。
  据说这块风水宝地最初就是由来此捕海豹的欧洲殖民者于1793年发现的。由于格鲁诺船长出生于英国的米尔福德港,此湾便由此得名。其实毛利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来到这里,并在此间采集一种绿色宝石。按毛利传说,华鲁阿神负有雕凿海岸的使命,他用巨斧劈山削壁,凿成峡湾,为毛利渔船提供避风港。而米尔福德湾则被认为是他最精美的一件雕刻作品。按科学的说法呢,是太平洋板块与澳洲板块在发生冲撞,澳洲板块被挤压进入水下地层,太平洋板块则因下部的推挤而向上隆起,于是形成了这南阿尔卑斯山系。而200万年前由于上部冰川运动的往复刻蚀和下部海水涨落的不断冲刷,便造就了眼前这山高峡深的诡异风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