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各打五十大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1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八面来风

  ●要改变媒体英文字母充斥的现状,译者和作者都有责任。那么读者是不是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坐享其成”呢?
各打五十大板
  龚华琪
  客观地讲,在今天的信息技术领域,确实存在英文缩略语过多过滥的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发展特别迅速,而这些新发明新发现又大多出现在西方国家。这些缩略语,对专业人士来说,用起来的确非常方便,但对圈外人尤其是东方人来说,就有点像“芝麻开门”的咒语,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就需要有一个翻译的过程。翻译专业词汇,十分不容易,因为圈外的人根本就没见过这个东西,要既准确、又简洁地把它描述出来,同时还要优雅传神,当然要动脑筋。现在的问题是,面对铺天盖地的新语汇,我们的名词翻译审定者好像有点忙不过来。如果不是我孤陋寡闻,我们对信息技术新词汇的上一次审定,似乎是在两年以前。把因特网、电子邮件等基本词汇翻译审定完之后,就再也没有听到下文,以至于很多媒体每谈到一次CDMA、GPRS等,都要附上长长的一串中文解释,让读者觉得很不方便。要改变媒体英文字母充斥的现状,加快技术新词汇的翻译和规范,已成当务之急。
  译者有责任,述者也有责任。当然这种情况要作客观的分析。有时候,确实是因为还没有通用而简略的中文表达,如果用十几个中文字替代一个英文缩写,读者同样也不耐烦,就不得不沿用英文的缩写,像TDSCDMA,总不能老叫它“时分双工同步码分多址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吧?但更多的时候,是作者把自己懂、别人不懂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这就很要不得。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尤其是大众媒体,面对的是普通百姓,动不动就甩出些英文缩写,不被人骂才怪。前些时候,北京市的很多报纸作出规定,禁止在标题中混排中英文,这对那些不负责任的作者来讲,也算是一种约束。
  再回过头来看读者,是不是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坐享其成”呢?从理论上讲,当然可以。但换一个角度,如果你还有一点求知欲的话,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的英文缩略语层出不穷、翻译审定应接不暇的情况下,对一些已经十分普及的词汇有一点了解,也不会有什么坏处。仔细想想,像什么摩托、麦克风、克隆、DNA、VCD、DVD,我们不也都慢慢地接受了,并没有感到太多的不便么?
  在这个知识爆炸、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代,终身学习是主流,否则咱也犯不着为了办奥运会学英语不是?假如老觉得自己是上帝,等着别人来喂新知识,吃不惯就骂的话,也许哪一天我们就真的要被那些服务不到位的饭馆老板给饿死。
  说来说去,各打五十大板解决不了问题。译者、作者、读者,大家都得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