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2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

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
  左中一
  从60年前毛泽东同志以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中心,发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确立,再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满足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始终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所关注的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服务于人民群众,如同一条鲜明的红色主线,不断延伸升华,日久弥新,指引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不断走向辉煌。
  文艺是充满了个人特色的创造性劳动,但不论带着何等的个人特色,它最终表现为社会活动的结果。正像马克思所说,“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作为一种精神劳动,作为一种社会创造,不管承认不承认,愿意不愿意,人们的艺术创造活动总是有一定目的,总是要为一定的群体服务的。那种所谓不为任何人服务、绝对独立、毫无目的、不讲功利的文艺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我们应从历史规律性和历史主体性的结合上,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真理性。在一个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里,文艺理所当然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反映了人类文艺发展规律和方向,自然应当成为文艺实践永无止境的不懈追求。
  我国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早就确定了的,并且业已成为大多数文艺工作者的共识。但并不是所有的文艺工作者都有这样的认识,而且,即使认识到了这一点,真正实现这一要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实上,在现实的文艺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远离人民、远离基层、远离亿万群众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热衷于自我表现、自我宣泄,热衷于个人狭隘的私生活的现象;存在着对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对为人民服务、对执著于理想和民族精神不屑一顾,甚至冷嘲热讽的现象。诚然,“人民”是一个历史概念,人民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在不断发展,文艺服务的具体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的原则不能变。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一切文艺生命之所系。忘记、忽略或割断这种联系,无异于艺术的自杀。进步的、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应当从感情上靠近人民群众,自觉地、长期地、满腔热情地和人民在一起,同人民群众保持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血肉联系,矢志不渝、旗帜鲜明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
  以人民群众和他们的历史实践为主要表现对象,是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的重要标志。我们的文艺作品和文艺节目,应当热情讴歌亿万人民群众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表现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光辉成就,反映他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关注他们的幸福、疾苦和不幸,多一些当前现实生活、普通百姓、四化大业,少一些宫廷戏说、警匪暴力、隐私滥情,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
  人民群众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原料矿藏。只有走向生活,走近群众,到人民群众鲜活生动的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发现,才能创作出深刻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今天的社会生活同延安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的范围、对象、内容已经大大地扩展,文艺家深入生活、汲取养料的天地更为广阔,深入生活的形式、方法、手段更加多样,条件也更加便利。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奇怪的理论主张助长着疏远生活的倾向,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障碍着文艺家贴近生活;生活的贫乏和心态的失衡,相伴而来的自然是胡编乱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苍白无力乃至生硬的抄袭等种种败坏艺术声誉现象的滋生蔓延。实践证明,深入生活是一个需要常谈的不老的话题,是一个需要下苦功夫解决的重要课题。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的领域十分广阔,深入生活的形式多种多样,文艺家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领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去深入和熟悉生活,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不应当有任何理由拒绝深入生活。行动起来,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浓厚感情,怀着对国家对民族的崇高责任,真心实意地、全身心地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艺术积累,才是走向成功的正确选择。
  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欢迎不欢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确立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观点,充分认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对文艺发展的基本要求,以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以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作为文艺创作和文艺发展的重要指向。要熟悉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不断适应不同社会阶层、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以及世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新变化,自觉与时代相结合,以多方面、多层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努力方向,以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欣赏、喜爱和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文化利益为尺度,更多地提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产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行动上而不是口头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才能使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利益,才能受到他们的欢迎和赏识。这样的文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民的文艺,才会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谢晋同志日前曾经感慨:都说中国老百姓不爱看中国电影,要我说是咱们影视界这些年自己离老百姓远了啊。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孤芳自赏、远离现实生活、脱离人民大众、漠视人民群众好恶,只有少数人偏爱,多数人不需要的作品,必然被人民所抛弃,必然失去在社会主义文艺中的位置。
  用多样化的文化艺术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是必然的,关注市场的需求和受众的需求是必须的,文艺的消遣娱乐功能和大众对消遣性文艺作品的需求也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的是要以符合、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以大众性、通俗性、娱乐性为名,以“市场需求、读者需要”为由,陷进了庸俗无聊甚至低级趣味的境地。所谓的“感官”盛宴,对纵欲主义、颓废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有意无意的放纵,对标榜“拒绝崇高”、“削平深度”的痞子作品追捧等等,都侵袭和危害人们思想,违背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起人民群众和广大有良知的作家艺术家的批评和反对。作为文化生产和传播者,不能忘记对受众的“领航角色”,不能忘记提高民族道德情操和凝聚民族精神的责任,不能忘记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的使命。要在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要的同时,加强引导,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和审美能力。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抵制和消除腐朽文化现象。要努力以昂扬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给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美的享受,从而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使文艺真正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