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文化视野中的文学批评——评《燕赵风骨的交响变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2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文化视野中的文学批评
  ——评《燕赵风骨的交响变奏》
  周忠厚 杨红莉
  崔志远新著《燕赵风骨的交响变奏--河北当代文学的地缘文化特征》(作家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从地缘文化视角对河北当代文学进行剖析和透视的著作,是在大文化研究视野中构建的文学批评专著。
  《燕赵风骨的交响变奏》首先创设自己的文艺地缘性理论,然后以此视角观照河北当代文学创作,发掘燕赵文化潜意识以及在河北当代文学中的显现。强调地缘文化是以“文化地理学”为中心展开的文化探讨,根据地域的大小可将地缘文化分为社区文化、文化区文化、民族文化和文化圈文化;由于地域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历史文化浸润,每一个文化区域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其深层结构,即地域的文化潜意识,不同区域的作家受其影响自然有着不尽相同的艺术风貌。在进行个体作家剖析时,著者以文化区文化为中心予以考察,将其向上辐射到民族文化和文化圈文化,向下浓缩为社区文化和个人文化,始终将作家所处身于其中的整体文化作为影响作家风格的重要因素,而且努力解读作为“一种整体生活方式”的某一区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阐明某一文化中“共同的重要因素”。因此,这部著作中既有对当代河北文学地缘性的总体把握,更有对河北当代主要文学现象、流派和重要作家诸如“红旗谱群落”、“荷花淀流派”、“燕赵诗群”、“山庄戏剧”、“三驾马车”等的细密考辨,既涉及已为读者所熟知的刘绍棠、梁斌、孙犁、郭小川、徐光耀等老作家,更有新时期以来日趋成熟的铁凝,90年代崭露头角的谈歌、关仁山、何申等年青的作家。洋洋大观但又嘈然杂陈的河北文学被他的“群落”归派得整体有序、合情合理,每一个群落既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有个性艺术的传承,从而以时间为历时的纵轴,以地别为共时的横轴,展现了河北当代文学在河北文化历史中发展变化的全貌。
  将河北作家的研究置于燕赵文化发展的历史流脉之中,对燕赵文化的地域文化特质进行逐层梳理,加以阐释和评价,这本身即是在大文化观念观照之下所采取的研究视角。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又具有可继承可延续的稳定性因素。人类文化不断地在承传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文学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如此。因此,我们研究文学的发展应有文化史观念,对作家、作品乃至断代文学史的研究,不能仅仅拘囿于文学领域,还应该将其置放于文化的大平台上,要具有一种民族文学乃至人类文学、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眼光、胸襟和气度。在对河北文学进行剖析时,著者首先以缜密的文字、翔实的资料紧紧结合历史状况梳理了燕赵文化性格的萌芽、形成、发展和变异过程,在这种梳理之中概括出孕育其中的燕赵风骨“慷慨悲歌”的内涵(不惜牺牲的反抗精神,不欺其志的侠义性格,不媚流俗的豪爽情怀),还分析了元明以来在京都文化影响下发生的变异,这一切成为阐述具体文学现象审美价值的坚实支撑。如此,河北作家的创作便不是一个偶然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在源远流长的燕赵文化长河中飞扬的朵朵浪花,是燕赵文化丰腴历史土壤中长出的劲挺大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