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军校名师邵维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2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军校名师邵维正
  新华社记者 胥金章 新华社通讯员 殷如涛 本报记者 翟启运
  2002年初春,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邵维正荣获了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这位曾取得多项开拓性研究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近年来围绕重大现实课题进行理论探索,立足三尺讲坛辛勤耕耘,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播进了学员的心田。
  让历史告诉未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前夕,各地新华书店急电解放军出版社,要求加印邵维正主编的《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后来,这本大型党史读物连续重印7次,共发行6万多册。这是邵维正为学习、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贡献出的又一项新成果。
  作为一名身着绿军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邵维正深深懂得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为此,他在党史研究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建党60周年前夕,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共“一大”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的准确日期和出席会议的人数,回答了中共党史上两个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这项新时期党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获全军一等奖。为纪念建党70周年,他独立完成了我党第一本创建史专著《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全面分析了中共创立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系统阐述了中共创立的过程、意义和影响,填补了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项空白。这项研究成果获全军一等奖,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定为党史研究必读书目。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邵维正决心在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中展示“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为此,他系统研读了有关文件、书籍,做了大量读书笔记,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略论“三个代表”的时代背景》、《“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等10多篇文章,为学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理论参考。
  让“讲话”走近群众
  邵维正作为全国全军的知名教授,常外出讲学和调研。他走到哪里,都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宣传到哪里,讲解到哪里。去年八九月份,他先后承担了解放军总政治部学习“七一”讲话宣讲团、总后勤部高中级干部学习“七一”讲话理论集训班等重要授课任务。短短两个月,他穿梭于解放军四总部、军事科学院和北京、沈阳、济南、兰州、广州各大军区以及上海等地方单位,先后作了50多场辅导报告,听众数万人,行程上万公里。在济南军区作完辅导报告,邵维正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但他抱病赶回北京,坚持为总后勤部高中级干部理论集训班讲课,第二天又赶赴兰州、新疆等地继续进行宣讲辅导。他的辅导报告,思想观点鲜明,运用事例生动,语言朴实感人,深受听众欢迎。
  超强度的学习,超负荷的劳作,使邵维正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今年1月,他住进解放军总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医生动情地说:“这样病弱的心脏竟然支撑着那么繁重的工作,邵教授的毅力真强啊!”
  重言教更重身教
  重言教更重身教,这是邵维正的工作信条。他宣传“三个代表”,践行“三个代表”,坚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学员。他任教以来,24个寒暑假几乎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亲友们劝他多休息,邵维正回答说:“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先后主编或参加编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26部;承担国家和军队多项重点研究课题,获得国家和军队各类奖25项。全军院校组织的两次政治理论学术成果评比,共设6个一等奖,他一人就获得2项。
  邵维正是全军第一位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的政治理论教员,是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党史学科的带头人。但他却始终以普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居,甘于寂寞,淡泊名利。这些年来,他先后讲授过中共党史、邓小平理论、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等20多个课题。每次课程转换,他都要查阅大量资料,认真编写讲稿。特别是自1992年以来,他担任总后军师领导干部理论轮训教学任务,每期轮训都担负一门新课,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讲授的课先后被制作成1000多盘教学录像带和光盘发到总后师以上直属单位,参加学习的同志都称他是“没有见过面的老师”。
  邵维正给学员上课,每次都军容严整地提前赶到教室。他除了自己独立完成的论文和论著外,凡是和别人合作的论文或教材,不管参加的人数多少,他往往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后面;凡是别人找他指导的论文或教材,不管自己付出了多少劳动和心血,他一概不署名,即使当事人一再劝说,他都始终坚持。作为老教授,邵维正常常循循善诱地给年轻教员讲做人与求知的道理,把自己积累的教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当他得知学院青年学术论坛经费不足时,当即从积蓄中拿出1万元,资助年轻教员开展学术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