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42岁的生命有多长——记山西省临猗县蔡村村委会主任张小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3
第1版(要闻)
专栏:

42岁的生命有多长
  ——记山西省临猗县蔡村村委会主任张小民
  本报记者 安洋 原国锋 郅振璞
  5月,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来到山西省临猗县蔡村,在村口北头的麦地里,看到村委会主任张小民的墓上的小草已经绿了。村支书丁满仓将一把已泛黄的麦穗放在墓前,嘴里念叨:“小民,今年的麦粒特别饱,眼看是个好收成,你放心吧!”
  在蔡村的两天一夜里,记者倾听村民们用泪水相伴的回忆叙述张小民,这些深情而朴素的语言,丈量着张小民——这位村委会主任42年的生命。
  欠下大家的,一辈子不安生
  2000年11月8日一早,张小民和母亲一起剥自家的玉米棒子,母亲边干边说:“你这娃,谁家的事都撂不下,就家里的事能搁下。你看,这棒子都要长霉了。”不一会,村里有人传回话,“三虎在镇上解木料,没有合适的锯条,捎话让你送一趟”。小民二话没说带上锯条就往5公里远的孙吉镇上赶。在村里,有事找支书和村主任已成为自然而然的事。到镇上,张小民帮主人把木板解好,又押车往村里运。一场猝然而至的车祸发生了,张小民因受重伤抢救无效离开了他不能割舍的蔡村乡亲。
  1992年1月17日,张小民当选为村委会主任。那年,他号召村民发展果树。栽苗季节,他先帮东家买苗运苗,再帮西家挖坑担水。忙完全村人的活,自家买的200棵果树苗都快风干了,才急忙下土,结果成活率比全村低两成。他安慰妻子月芳:“凭咱这技术,明年早早动手,成活率保证给你弄个100%。”
  2000年秋天大旱,好不容易等来一场透雨,全村人忙着抢墒种麦。张小民来到13户孤寡老人的地里整地、拉耧、播种,等回到自家的地里,别人的小麦已经出苗了。他对焦急的母亲说:“他们下不了种可连口粮都断了。咱家下不了种,有我养活你,怕啥?”
  蔡村,村民们新盖的房院一座又一座,看上去很漂亮。走进张小民家的毛墙房,见到的是一盘土炕、两个老式衣柜,柜中放满了400多本书、8本报刊剪贴、18本学习笔记和20本日记。家里连一张书桌都没有,上学的儿子和他轮流用一个条凳写作业。张小民决不是不重视教育,他两次带头为村里的学校集资,使学生们从四面透风的破庙迁入新盖的教室,用上崭新的桌椅,还为村民们兴建了12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了新桌新凳。
  在妻儿老小的记忆里,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张小民的嘴上,“欠下自家的,补不上也没啥。欠下大家的,一辈子不安生”。
  村不强,民不富,要咱这干部有啥用
  当选村委会主任那天,张小民彻夜难眠,他在日记中写道:“既然群众选择了我,我就要放手干、使劲干、泼命干,不能像小炉匠补锅那样将就。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我在任期间一定要让蔡村的老百姓富起来,不然就对不起大家的信任,村不强,民不富,要咱这干部有啥用?”
  张小民是1984年返乡的退伍军人,1989年入党,先后任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党支部副书记。当上了村委会主任,他觉得“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为人做事更要沉甸甸的”。他与年长的村支书丁满仓苦苦寻求蔡村人致富的新路子。蔡村地处黄河岸边,2300多口人春种秋收靠天吃饭,当时的人均收入不到500元。然而,本村的丁广义在西安搞食品加工没几年,收入就有了十几万。这事让张小民心头一亮,他把村民们组织在一起,听丁广义讲体会、谈经验,使大家开了眼界。
  张小民在村民大会上提出了“村外抓钱,村内抓田”的发展思路。张小民带人走镇里、找县里、跑市里,先后为外出者办理各种证照113个,争取贷款716万元。如今,由蔡村人办的123家小食品厂分布在西安、武汉、郑州、银川、兰州等大中城市,外出从业的蔡村人有809个。
  两年过后,蔡村百姓收到的汇款猛然多了起来。蔡村的新房、新院子月月都有竣工的。逢年过节,蔡村也有了开着小轿车返乡的“老板”们。蔡村的人均收入由500元、2900元、4600元一节节往上升。
  为了把“村内抓田”落在实处,张小民带领在家的乡亲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5000多亩耕地里挪出600多亩种植苹果树,村里265户人家靠果园致了富。为了不再靠天吃饭,他带领大家建起了引黄提水站,新打深井两眼,实现了人均2亩水浇地的宿愿。1999年冬,张小民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中感悟到,连续几年低迷的棉花市场即将出现转机,就积极鼓动村民多种棉花。第二年,蔡村的群众在棉花上得了利。在临猗县,蔡村率先铺柏油路与国道相连,率先安装程控电话260门,架起了通往外界的桥梁。
  张小民昔日办公桌上的笔筒里,仍斜插着一束干透的红樱椒,这是去年9月他外出学习考察时带回来的。这种辣椒适宜在蔡村生产,销路快,如在日光大棚里种植,一年可收三四茬,一棚可收2万多元。党支部和村委会决定先发展50个大棚,在种子、原料、资金和技术上给村民提供方便。这一来,做土试、搞规划、跑贷款的事又落在了张小民的身上,他起早贪黑,村里、镇里、县里、市里、农科院一趟又一趟地跑,一直跑到去世。
  全村人看干部,干部正民心齐
  记者看到一张皱巴巴的发票,日期是1999年9月3日,内容是一瓶浆糊和一盒订书钉,金额0.5元,上面有5个人的签字,依次是经手人、分管村委、理财小组代表、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张小民。
  5毛钱的开支手续为何头绪这样多?镇里的包村干部郭井斌说,“不在乎钱多钱少,这是小民定下的死规矩”。张小民当选村委会主任后找到支书丁满仓,要求实行开支5人审批制,满仓说:“4个人代表4个方面就足够了,四邻八村哪有书记管财的?大家信任你,支部也信任你。”张小民执意不肯,说:“集体的钱也是群众的钱,多一道程序就多一道监督。再说,村里的每一笔财务和开支,你支书心里应该有个数。”丁满仓看张小民说得有理,这条规矩就定了下来。
  对于村里的钱,张小民把得严实,不该花的,花一分都不行。丁功孝帮过张小民,村里铺油路租用丁功孝的推土机,有一天下午,推土机从4点20分工作到8点30分,因修灯耽误了1小时10分钟,到9点40分才重新开始。结账时,谁也没有留意这个问题,张小民拿出他的记录本,扣除了1小时10分钟的工钱。现在已是村支部副书记的丁功孝说:“就凭这件事,我彻底服了小民,这干部该咋当,心里也有了尺寸。”
  村里农电改造,忙前忙后的电工想报销几包烟钱,张小民拒绝了,说:“咱花的是群众的钱,一分一厘要清清白白。”修建提水站,张小民日夜守在施工现场,三番五次督促施工队把半截砖和水泥渣都用上,“村里的钱不容易,能省一分是一分。”张小民任职期间,蔡村先后建设了学校、文化活动中心、油路、水站等23项公益工程,总投资300多万元。每项工程从预算到决算,从投标到施工,在张小民监督下,账目一清二楚。
  在蔡村,张小民也是公认的“黑脸包公无情汉”。那年,村里落实超生罚款,墙上、喇叭里都通知了,超生户却迟迟没有动静。张小民一打听,原来是他的堂兄悄悄躲了起来,大伙都在观望着。张小民二话没说骑着摩托上了路,花了整整两天,终于找到堂兄,把他“押”回村,照章办事。
  张小民自家的生活并不宽裕。给孩子交学杂费,还要把镇上奖来的皮衣卖掉。盖了几间房,墙灰都抹不起。村里好多人为他感到委屈,“凭头脑、凭文化、凭能力、凭信誉、凭辛苦,少忙点村里的事,他应该是村里最富的那一拨。”说这话时,老村主任周茂元泪满衣襟。
  运城市委书记黄有泉到蔡村来,与张小民谈心,曾提醒张小民也关心一下自己的家。张小民讲了心里话:“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想让蔡村的富裕和文明走在全市的最前头,可这需要大量精力。我的孩子现在还小,离成家还远,还不太需要钱。等到了那时候,蔡村上了新台阶,凭我肚子里的这点货,正正派派谋点事赚点钱也容易,现在还真有点顾不上。”
  42岁的生命是短暂的,如流星划过。42岁的生命是悠长的,似松柏长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