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从“后十位”到“前十强”——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经济发展探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4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从“后十位”到“前十强”
  ——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经济发展探秘
  袁树槟
  曾位居全省经济发展十个后进区县的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在2000年度全省县区乡镇企业综合实力排名榜上,一跃跻身“十强”,居第九位。
  8年时间,从“后十位”到前“十强”,前移了几十个位次,如今全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奥秘何在?用区委书记章传几的话说,就是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物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制宜。鸠江地处城市近郊,兴办二、三产业条件优越。区委、区政府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针对当时“农民不种田吃什么”的疑虑,旗帜鲜明地指出:第一,鸠江区的农民不种田,不等于鸠江区的田无人种。第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外出经商,是有效途径。第三,工业化、城市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在客观上要求土地向少数种田能手、种田大户集中,而城郊地区完全有条件、也应该率先这样作。区委主要负责同志还撰文帮助大家转变观念,发展二、三产业不动摇。现在,鸠江区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由当年占农民总数的80%以上,下降到17.3%,全区农民年人均收入却由889元增加到3576元。
  10年来,鸠江区经济发展可大致划分三个时期:1992年到1995年为起步阶段,主要特征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1996年到1997年着手第一次调整,在整个经济格局中,强调“三为主”,即工业为主、骨干为主、集体为主;1998年以来致力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步入健康、快速发展时期。每一次起承转合,都是一个自我否定、与时俱进的过程。目前基本实现企业布局向工业园区化、集约型转变,全区所有新办企业和部分规模以上老企业已进区入园;经济成分及门类由“三为主”到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工商并举转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绝不急功近利,浮躁蛮干。鸠江区委、区政府对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有冷静分析和论证。特别是在管好干部、用好干部方面,鸠江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1993年以来,区委除人事任免外很少发“红头文件”,上级的精神和本区的工作计划通过印发领导同志的辅导性讲话加以贯彻,内容更明白,效果更直接,同时也给在执行过程中创造性地工作提供了空间。区属各部门、各单位的岗位补贴执行同一标准,不搞部门优越感和特殊化,从而避免了攀比和内耗,有利于大家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鸠江区从实际出发,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该做的事一定真抓实干,做就做好。机关人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奖勤罚懒。企业改制、招商引资,他们也都不搞劳民伤财的“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的“一刀切”,而是集中精力办一件,成一件。企业改制自1997年开始实施至今,全过程邀请市体改委跟踪指导,规范运作,未出现一家“返工”,并涌现出了鑫龙电气公司、奔达汽车集团和微特电机厂等一批成功典型。乡镇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规模迅速扩大,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他们对上不玩数字游戏,一是一,二是二,实数实报;对下不以产值论英雄,有效地防范了干部凭空出数字的做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