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文体研究:继承与创新——专家学者谈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4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圆桌

文体研究:继承与创新
  ——专家学者谈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
  李非
  文体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探讨文学表现在体裁形式方面的特点。文体意识是随着文学体裁的完善而形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丰富多彩,造就了文体理论的相对发达。如何正确理解、把握中国古代文体学观念,推动古代文体与文学研究走向深入,是目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一致关心的问题。4月14日,部分专家学者聚集中国人民大学,针对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加强对应用文体理论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叶君远认为,中国古代文体形式极其丰富,文体学极其发达,但有关研究却相对薄弱。许多问题,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例如,文学性文体与非文学性文体如何划分?应如何评价古代文体论?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文体演变的内在动力究竟是什么?同时,影响文体演变的诸多内外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如中国古代音乐及阴阳学说对诗体生成演变所起的作用,诗歌小说文体的渗透问题,新闻传媒、商业化生产对小说文体的影响等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蔡钟翔呼吁加强中国古代应用文体理论研究。他说,就中国古代文学实际而言,应该以审美价值为标准界定文学性文体与非文学性文体,而不能以形式和是否虚构等为标准。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文体研究,而现代却没有继承这一传统,结果就造成了许多混乱。事实上,中国古代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杂文学观念是具有合理性的。我们应该尊重这种观念,客观地研究中国古代文体问题,尤其是加强对古代文论中应用文体理论的研究,不要为西方的、现代的文体观所左右。
  西方“四分法”与中国传统文体
北京大学卢永璘、河北大学詹福瑞、山东大学郭延礼对以审美价值为标准界定文学性文体与非文学性文体的观点表示赞同。他们认为,长期沿用西方及中国现代的文体论范畴与文体分类方法,是造成中国古代文体、文体论研究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对于中国古代文体研究来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哪种文体中含有文学作品,应该做的是,在不同文体中寻找文学作品。卢永璘说,一部或一篇作品,只要能给人以审美享受,就应该被判定为文学作品。形象、体裁这些尺度,把古代文学的范围划得太小,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詹福瑞说,中国古代文体研究之所以薄弱,主要是因为受了西方文体“四分法”的限制。西方文体学把“形象”作为特殊规定性,可这并不适用于中国古代研究。郭延礼认为,李密的《陈情表》、刘禹锡的《陋室铭》、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都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可若按照今天的文体观念,它们恐怕就都不是文学作品了。
  台湾东海大学李立信认为,除了审美意蕴,文体的外在形式也值得重视,应该给各文体的形式标准做出准确的定位。没有对各文体外在形式的明确认识,就没有合理的界定方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敏俐说,以往的文学史,往往重视对义理的研究,而忽略对文体类型的关注,如散文文体就和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文学的形式和审美应该是统一的。
  山东大学袁世硕则表达了与此截然相反的观点:改进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研究的出路,并不在于或至少不在于恢复传统的大文学史观;中国现代的文学观,是对杂文学观的扬弃,并没有损害中国古代文学的完整性。文学与哲学、历史、应用文的区分,是历史的必然,尽管哲学、历史、应用文也可以讲求文采,但其基本内容、功用仍与文学有质的区别,忽视部分应用性散文,无损中国古代文学丰富性、完整性与民族特色。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一脉相承,西方文论的作用及影响都不是绝对的。中国现代的文学观,扬弃了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所谓大文学观、杂文学观,并没有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性、完整和民族特色造成损伤。
  文体研究的当代意义
中国社科院党圣元、哈尔滨师范学院傅道斌、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中国人民大学詹杭伦则强调,要深化对古代文体与古代文学的理解,就必须先扩大对古代文学观的理解,而不能先主观地立标准。他们认为,文学的边界非常模糊,因而,研究不宜拘泥于“什么是”的问题,而要面向历史、面向具体,注意文学史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具体规定性,运用比较的方法,多抓个案研究,不能用文学发展的局部特征概括全体,更不能把今人的观念强加给古人。
  党圣元说,中国古代文体研究不能只着眼于“审美”、“非审美”这一问题。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确实不同于西方,用西方标准处理中国古代文学,会与历史原貌差距过大。左东岭说,梳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应注意每一阶段的具体规定性,说清楚变化的过程。詹杭伦说,我们在研究中,不仅应该注意将今人的观点与古人相对照,而且还要注意将古文论中重要范畴的不同内涵进行对照。
  南京师范大学陈书录则强调,应该结合中国历史实际研究中国文学,在鉴别不同文体特征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各文体间的相互影响,注意文体研究的当代意义。叶君远说,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和中国古代杂文学观念,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发展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文体观念,更重要的是要自觉应用古代文体学指导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对中国古代文体的梳理与认识,与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自觉,是相辅相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