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六十五年同志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6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六十五年同志情
华君武
  相识蔡若虹同志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成立中华全国抗敌救亡协会的会议上。他是一位左翼老漫画家,比较严肃,无一般漫画家爱开玩笑的习气,逐渐熟识了,我也常拿画向他请教。从1936年开始,我的思想也在开始变化,尤其是读过斯诺的《西行漫记》,对中国共产党已心向往之。1938年上海沦陷时,我不愿当亡国奴,又不想跟国民党抗日,我向两位漫画家黄嘉音和蔡若虹谈了想去陕北延安的志愿,受到他们的鼓励、帮助,黄送了我一笔不小的路费,蔡若虹向艾思奇、丁玲写了介绍信,还相约以后在延安相见。果真在1939年上半年,蔡若虹和夫人夏蕾也从上海经过安南、昆明、重庆、西安到了延安,我记得我和还是漫画家的丁里,拿了木棍到南门外汽车站去接他的情景,我们的边区打扮,帮他们挑了行李,引起他对我们一顿夸奖。
  他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员,教过一段漫画创作。他住后沟东山,我住西山,对山相望,时相过从。他遇事认真,嫉恶如仇,1942年我和左联漫画家,当时在延安《解放日报》工作的张谔拉蔡若虹一起举办了《讽刺画展》,在延安引起轰动,连毛主席也来看了画展。作品有较大的片面性,而蔡若虹对此觉悟最早,我和张谔却迟了两年。当年5月我们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8月间毛主席又请东北作家舒群约我们三个漫画作者去枣园寓所见面,谈了讽刺应注意“个别和一般”、“局部和全局”两个关系问题。这次见面过去已专门写过文章,就不再重复了,而蔡若虹也就从此不画这类题材的漫画了。
  我和若虹共事是在整风运动后期,他任美术系主任,我任支部书记,共同负责美术系的甄别工作,这是我们共事的开始。当时抗战,国共也有摩擦,但我们也和美国史迪威将军及其延安美军观察组长包瑞德有些联系。为了扩大抗日宣传,当时延安的木刻享有盛名,我们用手工设计了一套《延安鲁艺木刻选》,选了力群、古元、彦涵共十几位的作品,装入用延安特产的马兰纸做的口袋,用毛笔写了中文英文的名称,这是蔡若虹和我合作的,送给观察组转送美国有关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友好人士以此礼品又寄回,我们送到革命博物馆作为革命文物陈列。当时美军观察组回赠了一些军用K字口粮,还送了一副美国扑克牌,这在当时延安真是稀有之物,我和鲁艺的文学艺术家何其芳、荒煤、田方、舒群、蔡若虹都爱玩扑克,当时的扑克都是自己用明信片改画的,有了洋扑克就成了宝贝了。
  日本投降,10月我被分配到东北,蔡若虹去了晋察冀,他在土地改革时画了一套《苦从何来》的漫画,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表现出了农民遭受地主压迫的苦恼。蔡若虹早先漫画是有德国漫画家乔治·格罗斯的影响的,《苦从何来》却显露出民族传统的气派,但从此以后,蔡若虹却停止了他的漫画创作。
  进城之后蔡若虹从文化部艺术局到美术家协会四十余年,他贯彻了党的文艺路线、政策,全力投入新中国美术的发展。最早根据毛主席要改革年画的精神,写了指示草稿,经过毛主席的审阅公布实施;也是根据主席的指示,成立了专门出版连环画的大众图画出版社,当时出版的《鸡毛信》和《东郭先生》,就是在他亲手指导下和刘继卣两人合作的,从此中国的连环画走入了革新之路。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的讲话对中国文艺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当时我们还未得到全国政权,边区遭受战争和国民党经济封锁,要在全国进行这个巨大和全面的改革还有困难。新中国成立了,讲话的精神得以发扬,蔡若虹在其中贯彻执行,功不可没。他参与了国画的改革,他组织了革命历史画的创作,他对普及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十分重视,组织美术家深入生活,这些是当时美术家协会共同努力的目标,因此各有突出的成绩。我在协会的工作是协助蔡若虹,得益良多,虽然我们也吵过架,也相对拍过桌子,但我心里始终敬重他。
  蔡若虹大我五岁,他早年在上海进步的电通公司演过电影,人家称他为硬派小生,他有文学修养,他的旧诗词,推陈出新,格调颇高,受到朋友的赞赏,他也写美术评论,晚年他行动不便,闭门写书,写了《灵犀小唱》诗集和《理想的美比实际生活更美》文集,还写了两本回忆录,一本是回忆三十年代的《上海亭子间的时代风习》和回忆延安的《赤脚天堂》,可称多才多艺。
  1978年我们先后搬进了三里河宿舍大院,他也留起了大胡子。他耳朵重听,和他说话要大声嚷嚷,所以我也有点害怕这种方式的谈话。最后一次见面是2002年1月24日,那是他九十二岁生日,美协一些同志向他祝寿,没有想到便成永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