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搏击华尔街——纽约商海华人剪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2
第6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华侨华人世纪行

搏击华尔街
——纽约商海华人剪影
本报记者 周笑浪 苏宁
  1626年,欧洲人比特花了相当于今天24美元的钱,从印第安人手里买下了北美大西洋沿岸哈得孙河入海口的曼哈顿岛。谁也没想到,几百年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取代了丛林灌木,荒无人烟的小岛,曼哈顿成为纽约这个世界大都会的心脏。随着金元帝国的崛起,长仅500米的华尔街更是成为国际金融的中枢神经和世界经济的晴雨表、风向标。
  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经济在美国的兴起,一大批受到良好教育,具有现代意识和专业知识的新一代华人,以敏锐的感觉,无比的自信和永不言败的开拓精神,闯进华尔街,进入银行、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等专业性行业,开始新的创业。如今,他们已成为精通专业、善于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的金融投资家、国际性大公司经理、部门主管、知名的律师、会计师,跻身美国主流社会,树立起纽约华人的新形象。
  “一个黄皮肤的华人,一股清洌洌的山泉,正在世界金融塔尖——华尔街丁丁冬冬地响起。”一家外国杂志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一位华人金融家。这股“山泉”就是奥本海默基金公司副总裁、基金经理李山泉,人称“新一代华尔街的战略家”。
  奥本海默公司在美国基金公司中排名前十强,管理着总额超过千亿美元的几十个基金。基金经理是国际金融界业内人士最羡慕的职位,其职责就是为投资人赚钱。他们可以调动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一个决策往往关系到新上市公司的成败。1990年,李山泉被美国阿凯典投资管理公司雇用,进入华尔街。1995年受聘奥本海默公司后,他对亚洲金融危机作出准确预测。他所主管的投资,在世界经济急剧动荡、股票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下,连续多年获得高回报,备受行家和投资者的瞩目。
  近十几年来,在曼哈顿,在华尔街,一批有眼光的华人企业家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行业向新兴产业的过渡。10年前,威特国际集团主席李学海从制衣业发展到物流业,他利用国际互联网做电子商务,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全球500多家大型企业做仓储、批发、转运,年业务额超50亿美元,被誉为“货仓大王”。纽约制衣界的风云人物林建中,1985年组建了华资银行大东银行。接着,他审时度势,将资金转向房地产、酒店业,大获成功,成为华商企业成功转型的代表人物。美国国宝银行总裁孙启诚,以其20余年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国宝银行被评为美国最安全的银行之一。李学海、林建中和孙启诚,都因其杰出的成就和对美国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先后荣获美国族裔联盟颁发的爱丽斯岛奖。该奖是美国移民族裔的最高荣誉,美国前总统布什、克林顿、尼克松、福特、卡特,以及各行各业为数不多的精英也曾获此殊荣。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让我们看到了纽约社会竞争的刀光剑影,残酷无情。是的,曼哈顿不相信眼泪,华尔街没有免费的午餐。要获得奶油和面包,赢得掌声和鲜花,全凭自己。作为少数族裔的华人,更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功。对此,32岁的西安小伙子陈迁深有体会。3年前他进入华尔街的一家投资公司时,没有人告诉他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他学的是流体力学,对金融投资一窍不通。靠琢磨,靠钻研,几个月后,陈迁已能独立做项目。为了一个项目方案,他曾创下了3个星期连轴转,平均每周工作120小时的惊人纪录。
  漫步纽约街头,但见不少职员打扮的白领个个匆匆赶路,连走带跑。在美国其他城市罕见的闯红灯现象,在纽约却随处可见。“9·11”事件后,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巨大的工作压力,随时可能面临的失业,还有恐怖袭击的危险,使美国人更增加危机感,“新华人”也面临新的选择。正如李学海所言,纽约永远是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失败并存,关键是看准机遇,抓住机遇。因此,华人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在商战中规避风险,赢得主动。
  是的,纽约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生活在这里的50万华人华侨,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民族敏而好学、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历史已经证明,他们是传统行业的行家里手。在美国经济的转型时期,他们的经济之舟已作出及时调整。随着华人精英企业家的崛起,华人经济实力的壮大,华人经济正在逐步融入美国的主流经济。在曼哈顿,在华尔街,我们将会看到更多“新华人”的英姿,听到他们的佳音。(本报纽约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