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灿烂“双英”爱国情——知名华人李惠英、陈文英女士剪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6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灿烂“双英”爱国情
——知名华人李惠英、陈文英女士剪影
本报记者 苏宁
  在美国南加州地区的华人社团中,提起李惠英、陈文英女士,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她们一位被尊称为大姐,一位被朱镕基总理亲切地叫做“小陈”。她们都长着一副典型的中国南方女子小巧玲珑的面孔和身材,但都“人小心不小”,热情开朗,泼辣能干,不但自己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而且都热爱中国,关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为此不遗余力地奔走和呐喊。
  让世界了解中国 李惠英不懈追求
初识李惠英,是20多年前笔者还在大学读书时。当时李惠英以旅美华人作家、记者的身份,向面对刚刚打开国门、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充满好奇之心的大学生们演讲。没想到20多年以后,在异国他乡的采访中,竟然与惠英大姐重逢。
  李惠英原籍湖南湘潭,1947年移居香港,1968年定居美国。早在1956年,李惠英以香港英文大学硕士生的身份,带领40多位港澳界妇女畅游中国大陆50余天。在北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何香凝、邓颖超等领导人多次接见。回港后,她把亲身经历撰写成《难忘的旅程》,为海外女作家报道新中国实况第一人。
  移居美国纽约后,李惠英积极促进美中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在联合国当特约撰稿人期间,以唯一非官方中国妇女的身份,参加了联合国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在大会发言,介绍新中国妇女解放的奇迹。
  1976年,李惠英任教美国南加州大学,并兼任该校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经常在校园论坛介绍新中国,并和丈夫陶慕廉教授(美国东亚问题专家)一道到各学府作巡回演讲,呼吁美国尽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81年,获美中人民友好协会颁发的最杰出会员奖。
  美中人民友好 陈文英最大心愿
祖籍福建,生于广州,长在香港,11岁来到美国的陈文英算是第三代华人。她的祖父早年移居美国,但却坚持儿子必须回中国老家娶妻生子,孩子们一定要受过中国文化熏陶,学会中文后才能来美。在纽约长大的陈文英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由最早的化工系转读建筑系,后来在芝加哥大学又取得了金融及市场学MBA硕士学位。
  早在70年代初,还只是个高中生的陈文英就和大哥哥大姐姐们手挽手、肩并肩地走在了“保卫钓鱼岛运动”的游行示威的队伍中。正是这场“保钓运动”,在年轻的陈文英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直接影响和改变了她的人生之路。
  “保钓运动”之后,陈文英一边继续完成学业,一边开始投身社会工作。1976年,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在内的全美华人协会在华盛顿成立,二十出头的陈文英就是发起人之一。
  研究生毕业后,陈文英与丈夫梁锦鸿博士迁居洛杉矶。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首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奥运会结束后,南加州各华人社团联手为中国奥运健儿举行了一场有2000人参加的盛大庆功宴。正是在这次庆功宴上,初显身手的陈文英第一次让侨界看到了她过人的精力和卓越的组织才能。
  由于她一直与美国主流社会多有交往,能操一口流利的粤语、英语和普通话,所以在许多活动的组织筹划过程中,总少不了她的沟通和协调,她还常常受邀担任一些大型活动的主持人。从1985年欢迎李先念的来访、1986年欢迎杨尚昆来访,再到后来隆重欢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访等,历次活动中,都有她穿梭忙碌的身影。
  故国早日统一 “双英”共同情怀
虽然李惠英和陈文英的年龄、身份、经历不同,但促进中美人民的友谊和了解,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反对“台独”,维护世界和平,是她们共同的目标和心愿。
  1985年,李惠英发起组织了“海峡两岸交流会”,1991年又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旨在团结海外炎黄子孙,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此后的10多年间,李惠英一次又一次地自费到美国各地和北欧、南美、香港、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北京、武汉等地,举行研究会、报告会,写文著书,为促进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交流与合作,倾注心血,出钱出力。
  1995年,李登辉访美。为劝阻包括市长在内的政府官员为李登辉接机,李惠英最多一天跑了7趟洛杉矶市政府。她还发动华人华侨在华文报纸上集体签名反对李登辉“过境”,连续3天在《世界日报》等媒体上刊登抗议书。
  “一个中国”是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愿,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大势所趋,绝不会因某些人的螳臂挡车而改变。这就是李惠英和陈文英的心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