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采——来自宁波市滕头村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7
第1版(要闻)
专栏: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采
——来自宁波市滕头村的报告
本报记者 何伟
  编者的话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共同进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滕头村正是这样一个典型,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前进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
  宁波市滕头村很小,七百八十七口人,一千来亩地。论贡献却很大,去年实现社会总产值超过十二亿元,利税一点二亿元,人均产值达一百五十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一万三千零九十五元。
  滕头村的“级别”很低,一个普普通通的行政自然村。获得的荣誉却很高,戴上联合国授予的全球生态五百佳的桂冠后,又相继摘取了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奖牌,还赢得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国家AAAA旅游点和全国生态示范区等荣誉。
  半个世纪执着探索的滕头人,用自己的杰作,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迷人风采。
  “一犁耕到头”的实干和从实际出发的法宝,栽培出中国乡村与时俱进的“常青树”
  “五一”黄金周,记者随如织游客三访滕头。玻璃房内观花,大棚下面摘果,橘树路上漫步;入夜,和滕头人畅谈,一起梳理滕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雨历程。
  滕头最早出名是因为穷,有歌谣为证:“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有囡不嫁滕头村。”老支书傅嘉良等一批共产党员率先站了出来,凭借“一犁耕到头”的苦干精神,一气打了治穷的“三大战役”。首先是解决吃;再次是解决住;最后一役是解决有钱花。目前,滕头村四个工业区内建成三十七家企业,其中爱伊美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羊绒服饰出口生产基地。滕头集团公司跨入全国乡镇企业排头兵的行列。
  滕头村能走在时代前列,得益于实事求是的思想法宝。土地包产到户的年月,滕头村党支部挨家挨户摸底后宣布:适宜个人经营的包给个人,不适宜个人经营的集体企业和大型农机具坚决不分,为日后滕头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关头,滕头又顶着“农民不种粮,叫啥农民”的怀疑目光,变种粮食为种橘树,加工出口橘子罐头。等到企业改制,滕头坚决反对“一卖了之”,搞租赁、搞合资、搞股份制。
  “领导出风头、群众吃苦头的事,我们坚决不干”。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道出的执政信条,引导着滕头实现了四大跨越。
  ——由单一农业向产业协调发展的跨越。滕头村将一千二百多块“靠天田”改造成“吨粮田”、“万元田”,解决了农民有饭吃。抢抓机遇兴办工业则是解决有钱花。目前,全村已形成以服装为龙头,建材、化工、机械、电子设备等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正重点开发生态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追求可持续发展。如今在滕头,产业依存度、融合度越来越好,经济发展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由单一经济向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的跨越。靠集体经济起飞的滕头,不失时机地改革土地流转机制和明晰集体企业产权,调动集体、个体、外来、股份经济四个轮子一起转。目前,村企业资产中,集体、个体和外资比例为五比三比二,使滕头经济充满了不衰的活力。
  ——由内向经济向国际化的跨越。滕头的三产,都有一个“洋”字。以苗木果蔬为主的农业赚的是美元;爱伊美稳居国内最大羊绒服饰出口企业的交椅;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景点吸引的许多也是洋游客。
  ——由农村向城镇化的跨越。村民没有离乡,便转换成城里人。村民按时上班,领退休金,享受少有教、病有医、老有靠、户户有保险的福利保障,待遇超过宁波的城里人;村庄变成一个温馨便利的社区,高标准的学校、图书馆、天文台、科技馆、文化馆、星级宾馆一应俱全,俨然一座乡村里的都市。
  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同步,营造出“田成方,屋成行,清清渠水绕村庄,绿树成荫花果香”的农村新貌
  “走在平整的草坪上,野花的阵阵香味直往鼻子里钻;野鸭在村边的河里三五成群玩耍;广场中心的大型音乐喷泉,和着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向空中喷水,音乐低时,喷出的像一朵朵透明的鲜花,音乐高时,洒落下来的像是串串晶莹的珍珠……”10岁的陈戈辉同学描述的不是别处,正是她朝夕相处的家乡滕头村。
  滕头村的农家村舍都圈在生态旅游区里。追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互动是滕头之路的鲜明走向。村干部乐道的是“五抓五不忘”。抓工业,不忘农业;抓钱袋子,不忘脑瓜子;抓物质文明,不忘精神文明;抓先富,不忘共富;抓发展,不忘生态环境。滕头人干得最出色的,还是抓生态文明。滕头人有难得的长远眼光。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就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村级环保机构。有位外商打算投资1000万元,在滕头办一家年利润100万元的造纸厂,谈判即将告竣时,被村民组成的环委会一票否决。10年来,滕头否决了23个有污染的项目落户村里。滕头村还拆除柴灶,实现农居“无烟村”;投入近百万元,改建16座生态型公厕,新增垃圾箱70多只;污水废水实现无动力达标排放;家家庭前都置盆景、植大树。
  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观光农业园,破烂的村庄改造成了农家旅游区。生态建设的回报是丰厚的:滕头村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4A级景点,去年以来游客达70万人次。把农家村舍变成一棵“摇钱树”,是滕头人的独到之处。
  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无论时代如何变,共产党人的宗旨不能变
  滕头村缺乏资源,但这里却有一种资源特别丰厚: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坚强的党组织和一个“干净、干事、干成事”的“领头雁”。
  在滕头,“三先”原则家喻户晓:凡要求村民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做到;凡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党委成员首先做到;凡要求党委成员做到的,书记首先做到。
  村干部换了一茬茬,滕头精神代代传。老支书是个实干家,新书记富于开拓创新精神。作为企业的能人、全村的功臣,企业改制他们不多占股份,不领最高的工资,不住最好的房子,不拿最多的奖金。当年,老支书在全村最后一个搬进新居。如今,新书记傅企平依旧住在筒子楼里,他说,“等村民全部住上别墅我再搬”。老支书当家30年,没到村民家吃过一顿饭,没收过一份礼,他说,“这样讲话办事才硬气”。傅企平在村里最需要他的时候,放弃城里“农转非”的“良缘”回乡。他创办、搞活一个个企业,哪里有危情,他就把岗位换到哪里。村集体搞首轮承包,他站出来带头承包50亩。等到村民看到种田的好处而纷纷提出承包时,他又让贤去开拓新项目,忙得一连4个春节都在火车上过。
  公生明,廉生威。“三先”原则凝聚民心。村民口服心服地说:只要是党组织讲的话,我们没有不听的。如今,全村党员发展到了100多名,40%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村里每半年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一次,事事时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依靠坚强的党组织,共同富裕在滕头得到鲜明体现。76岁的傅永能对此体会很深,他和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可按月领取360元到720元不等的养老金。饱经沧桑的傅永能老人说,如今的滕头村“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
  “给你车和房,送你去深造。”日前,记者欣闻滕头村斥巨资诚招天下贤才的新闻:200平方米的别墅,崭新的轿车,享受村民福利待遇……盛誉之下的滕头人又在冷静地谋划着发展的新思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