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不毛荒地稻花香——马里纪行(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8
第3版(国际)
专栏:连载

不毛荒地稻花香
——马里纪行(中)
本报特派记者 廖先旺
  记者在马里采访时正值炎热旱季。沿途看见南部地区尽是半荒漠化地貌,那些被太阳晒得迷迷糊糊、无人看管的牛羊不时缓缓穿过公路,有些牛羊因炎热和缺水,穿过马路时便永远倒在了路旁的地沟里。此情此景令人切身感到这里生存环境的恶劣。当记者抵达首都巴马科后,听说中国海外工程公司在这样的环境中投资开垦了一片农田,使不毛的荒地长出了水稻,不由得产生前往探个究竟的想法。
  从巴马科向撒哈拉沙漠方向驱车200多公里便到达了塞古市,再继续向西行驶60多公里,眼前突然出现一片片稻田,这就是中国海外工程公司投资的白瓦尼试验农场。农场于1999年投资建设,按合同规定在尼日尔河旧河床上开垦1000公顷水稻田,并由中马双方合作经营种植水稻。开垦这片地,主要是用机械设备整平土地并铲除一些零落高大的树木和灌木。此外,还要修建相应的道路和水渠,让每块稻田都能实现自流灌溉。在开始建场的那些日子里,中国专家住的是临时工棚,连喝水吃饭都十分困难,但他们为了赶工期,克服了炎热气候、工地易陷落等重重困难,终于按期完成了任务,先后整治出900多公顷稻田。
  稻田整治好了,但如何经营利用、保证合作经营不亏损,却是个大问题。如果按以前的做法,由中方种植和管理,生产的大米在马里市场上出售,则要比从美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进口还要贵。显然,这种方式无法保证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经过试验,中马双方合作者决定采取共同开发利用的方式,由土地使用者每年交一定额度的管理费和水费,每季度或半年时间签订一次合同,生产的水稻归开发利用者所拥有。虽然通过这种方式投资方收回成本需要较长时间,并要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但相比较而言,这一合作方式可以实现风险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因而可以保证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事实证明,这也是在农业项目上,中马合作比较成功的一个形式。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当地许多农民不但掌握了种植、管理水稻田等技术,而且有些农民的稻田每公顷每季能收获5吨至6吨的稻谷。
  记者在采访时获知,在尼日尔河畔种水稻可谓困难重重。这是因为稻田建在尼日尔河旧河床上,地下是沙质土壤,漏水现象严重,水的蒸发量也大,对水的需求量比其他地方要大。另外,马里消费者不爱食用施用化肥和农药的稻米。还有,种植水稻的田间科学管理非常重要,而当地农民没有下水田劳动的习惯,结果野草比禾苗生长得还旺盛,严重影响产量。然而,由于中国专家管理的农场信誉高,管理成本低,所收取的水费、管理费合理,附近许多农民要求参与种植和管理稻田。当地一些商人算账后发现,这个农场种植的稻田有利可图,也纷纷前来要求参与承包种植,已经开垦的900公顷稻田出现供不应求现象。
  为了帮助马里人民早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让当地农民摆脱贫困状态,中国公司从国内聘请水稻专家向当地百姓提供水稻种植和管理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水稻种植水平。多年来,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给马里人民留下了慷慨大方、吃苦耐劳、不计回报的良好印象,无论中国人在哪里遇到困难,总会有许多马里朋友热情相助,这无疑反映出中国农业专家组辛勤劳动的成效。
  (本报阿比让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