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强化管理 优化配置 高效用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7-01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强化管理 优化配置 高效用水
水利部副部长 陈雷
  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节约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战略任务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目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节约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
  目前,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四大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近2000亿元。同时,洪涝灾害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我国近1/2的人口、1/3的耕地、2/3的固定资产和620多座城市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水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在11万公里河道中,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河段达41.3%。水土流失问题也有所加剧,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
  此外,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四个滞后:一是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滞后,水资源分割管理和无序开发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水资源工程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配置能力和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低。三是水价形成机制的建立滞后,难以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四是水资源法律法规制定和政策研究滞后,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那么,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建立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制度,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状况确定经济布局、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做到因水制宜,量水而行。
  第二,改革水管理体制,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改革现行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用水、水量与水质、排污与治污分割管理的体制,加强流域、区域和城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供水、节水、排水、治污、中水回用进行统一管理。
  第三,制定和完善水法规和政策,加大依法行政、依法治水和依法管水的力度,推进水行政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加强水资源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使水资源开发利用走上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轨道。要尽快对《水法》进行修改,强调水资源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增加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配置以及水权等方面的内容,明确水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水资源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和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水权制度及水权流转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实行水权有偿转让,推动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流动。
  第四,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工业、农业、城市和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强化节约用水,可以减少无效需求,减轻供水压力,还可以相应减少污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的负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不论水资源短缺地区还是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不论枯水年还是丰水年,不论农业还是工业和城市,都要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要制定国家节水政策,大力推广节水技术与设备,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污力度,不断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制定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从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环境方面加强水资源保护。划定河流水功能区,按照水功能区划进行纳污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行水域排污许可制度,严格禁止任何影响水质的活动,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第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对资源型缺水地区,要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的原则,通过科学论证,综合选比,实施跨流域和跨区域调水工程。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通过从长江的下游、中游和上游引水,形成“四横三纵”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第七,建立新的水价形成机制,发挥水价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杠杆作用。要加快水价改革的步伐,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按市场经济要求核定供水价格,逐步提高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价格,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
  第八,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科技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贡献率。以信息化促进水利的现代化和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和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建立现代化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优化配置管理信息系统和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
  第九,全面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运行机制。加快水利管理体制、水利投资体制、建设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水利工程的性质,将管理单位划分为公益型、经营型和综合型,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确保水资源工程良性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
  第十,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资机制,多渠道增加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继续将水利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建立水利投入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责任,明确水利工程投资主体,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发放国债,加大政府对水利基础设施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投入。同时,要发挥社会办水利的优势,通过各种办法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投资投劳和参加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第十一,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开发非传统水资源,搞好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在节流的前提下合理开源,加快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要求。
  第十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水政监察执法队伍。加强科技、法律、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水行政管理人员和水政监察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政策水平、执法意识和驾驭本职工作的能力,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工作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