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阅读
  • 0回复

敦煌县的棉花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1-30
第2版()
专栏:

  敦煌县的棉花丰收
  本报记者 康伟中
敦煌,是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的一个县。它的南面横亘着连绵不断的祁连山,其他三面被辽阔的戈壁滩和大沙漠所包围,中间形成一块富饶的盆地。今年敦煌县棉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据现在了解,平均每亩产籽棉二百八十斤,较去年每亩平均产量增加三十四斤。
今年春天,敦煌县制定了扩大棉田五万亩的计划,中共敦煌县委会充分估计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不仅因为棉田面积突然较一九五四年增加了二倍多,在植棉技术上远远赶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而更重要的,还由于许多农民对扩大棉田抱有顾虑。许多农民怕棉花种多了,粮食不够吃,饲料不够喂;怕种棉花费工,劳畜力来不及,棉花丰收了拾不到家里来等等。因此,县委向农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农民认识到种棉花既支援了工业生产,也使自己增加了收入。有的区乡采用算细账的方法,说明全县粮食够吃够用。有的地方组织群众到北湖打草(全年打五百多万斤),解决牲畜缺草问题;动员妇女担任拣棉花的任务,克服劳力不足的困难。为作好植棉技术工作,县人民委员会抽调各乡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委员和互助组长、生产能手等五百多人,进行了植棉技术的短期训练,通过他们,又向数百个农民传授了植棉技术。
选种和推广良种在敦煌县棉花丰产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过去,敦煌种植的棉花都是黑籽棉。这种棉花成熟晚,果枝长,结棉铃少,每亩平均产量只有皮棉三、四十斤。一九五二年由苏联引进了“斯三一七三”号优良棉种。当年试种的一百九十一亩,每亩产皮棉八十二斤,超过当地黑籽棉产量一倍多。一九五四年,苏联棉种在全县三分之二的棉田面积上播种。今年全部棉田播种了这种棉籽。播种前,全县许多地区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棉种人工粒选,并且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户进行了晒种工作。各地还采用了赛力散拌种、干拌闷种和温汤浸种,这就有力地减轻了病菌对棉花的为害。全县还推广了县劳动模范李文福的“宽耧合理密植”的先进经验,大大促进了棉苗的发育和成长。
过去,敦煌县在植棉工作中是不重视棉田的管理的。农民种上棉花后,只在田间锄两遍,打一次棉花顶,就不再作其他田间管理工作了。今年,中共敦煌县委会和县人民委员会注意领导群众做好棉田管理工作。当棉苗出土的时候,就组织群众进行了间苗和定苗工作。敦煌有句农谚:“棉花锄八遍,疙瘩成鸡蛋。”今年,全县许多地区都作到:苗出来就锄,亢旱了要锄,浇水后也锄,并且采用先浅后深再浅锄的方法,避免伤根,每块地一般都锄了三、四遍,有的锄了五遍,从而清除了田间杂草,疏松了土壤,减少了水分蒸发,促进了棉苗的发育和成长。今年全县有三万亩棉田进行了整株,百分之九十以上棉田都打了顶。此外,全县还推广了化学肥料十一万多斤,适时地施了追肥。
敦煌雨量稀少,平均年雨量仅有四十九点八公厘;全县棉田都依靠祁连山雪水和泉水灌溉。为了有计划地浇水,在县人民委员会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各乡根据棉田播种面积,排列先后次序,轮流浇水,避免了前松后紧、灌溉拥挤、贻误农时的现象,平均每块地都浇了三次水,有的浇了四次。为了节约用水,扩大灌溉面积,还重点地推行了棉花沟灌。杜家墩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沟灌的结果证明:沟灌比漫灌(即漫地浇水)不仅每亩地平均增产棉花四十多斤,而且节约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水量。
今年敦煌棉花丰收了,但是棉花增产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从植棉技术上看,今年仅仅由于播种前的整地、保墒工作没有做好,全县棉田缺苗的就达到百分之二十左右。其他如整枝、打顶、中耕锄草、施肥等工作也没有完全做好。一九五六年全县要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一百零一个,将基本上达到合作化(入社农户将达到百分之七十六左右)。这样,棉花增产就更有保证了。就拿今年新建的二十六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来说,都程度不同地增了产,有的比去年增产一倍多,最低也增产了百分之十五。
为了把敦煌县的植棉经验推广到整个河西走廊各县,今年八月间,前酒泉专署组织了临泽、高台、金塔、鼎新、玉门、安西等县主要产棉区农民代表二十二人,来敦煌参观。张掖专署(由原酒泉、武威两专署合并)计划明年在河西走廊主要农业县扩大棉田面积十七万亩(原有五万五千亩)。在今后几年内,随着大量荒地的开垦,和祁连山雪水的有计划的利用,河西走廊将不仅成为我国西北丰富的粮仓,而且也将成为我国新的棉产区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