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一个基本上扫除了文盲的村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1-02
第3版()
专栏:

  一个基本上扫除了文盲的村庄
李也平
吉林省榆树县正义村在基本上扫除了文盲以后,农民的精神生活面貌已经完全变样了。当我在1955年12月来到这个村子的时候,村的图书室里,陈列着2,500多册书,五种报纸和九种杂志。晚上农民们聚集在这里看报纸、图书、画报和连环画。农民业余剧团组成了许多文艺活动小组,一到傍晚,就到处吹奏着乐器,唱着歌。现在这支文艺队伍已扩大到60多人。农民们还成立了九个文艺创作组,参加的49人。几年来,他们以村里的新生活、新事物为体裁,写出诗歌、快板、剧本和通讯等270多篇。雇工出身的王国志,原来一字不识,现在写出了“正义村的新气象”等150多个剧本和快板。家庭妇女王永珍也写了两首快板诗。创作组组长于顺,三年来创作了快板三、四十篇。张永生写的快板诗“秋风凉忙打场”刊登在“吉林日报”上。于福海写的“李传真卖余粮”、“我写我”等四篇小故事,都发表在“吉林文艺”上。
正义村的变化是巨大的。这种变化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来的。 在1948年的时候,正义村农民组织起四个互助组,但找不出个能记工、记账的人。后来村里办起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家生产劲头都很高,可是,要找个会计员,就更难了。1948年冬天,正义村开展了识字教育。但是碰到了许多困难,有的说:“连黑板、粉笔都没有,怎么学?”有的说:“晚间上夜校,灯油怎么办?”正义村党支部研究了好几天,最后的结论是:天大的困难,也要战胜它!于是许多党员带头,发动团员和积极分子,想办法解决。支部书记张立珍领导大兴隆屯青年,到铁道旁拣煤核,卖钱作经费。有的把大门摘下来做黑板。党支部又动员人口少的人家借房子做教室。全村只有两个小学教师,党支部就以这两个教师为核心,成立了教学传授站,培养初懂文化的青年人来教学。就这样,全村七个自然屯都成立了冬学。没有多久,又成立了炕头学习小组和夫妻、妯娌、姑嫂等识字组,组织有家务牵累的妇女学习文化。
正义村在1954年就基本上实现了半社会主义合作化。350多户农户入了社,占全村总农户93%强。有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更给农民学文化创造了条件。每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都办了民校,学员达到330多名。另外还成立了27个“包教保学”小组,组员有125人。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拿出一部分公积金作为民校经费,社主任并且亲自领导民校。社员的文化程度一天比一天提高了。全村825名青壮年已经有623名脱离了文盲状态,文盲基本上扫除了。
正义村农民有了文化以后,非常喜爱读书。图书室成了农民常去的地方。图书室还替农民准备了28个流动图书包,把书送到各生产队的图书小组去,供给农民阅读。许多农民都按着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看了不少书。图书室的“常客”于顺,已经看过一百多本通俗书籍。
农民通过看书、看报,大大提高了思想觉悟。农民邹英从报纸上懂得了入社的好处,带领全家入社。有了文化,村干部做工作也好做了。村干部杨会说:“以前干工作都是摸着干。现在能够及时知道每个时期每样工作的党的政策了。”第十一社主任周云江刚被选为主任的时候,因为不会做领导工作而发愁。后来他跑到图书室看了“怎样当好社长”和“怎样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两本书,懂得了怎样办社。全村2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副主任,有20个是从扫除文盲识字班毕业出来的农民。所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男女生产队长和大部分青壮年社员都会记工分账,写“劳动报单”,再也不为这些事而苦恼了。全村1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成立了农业技术研究小组,有60个农业技术研究员都是扫除文盲识字班毕业的农民。他们在区的农业技术指导站的帮助下,进行农具、耕作方法、粪肥、虫害等研究工作。他们经常研究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向农民推广。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技术研究小组创造出一种滤粪车,一车能拉二千斤粪,滤起粪来又省工又快,现在在全村普遍推广。农业技术研究小组还从“农业技术”杂志上学到了制颗粒肥的方法,制造了九万多斤颗粒肥,上了450多垧地。结果每垧地平均多收了五百多斤粮食。每垧高粱的最高产量达到6,500多斤,打破了全村的记录。因为不断改进农业耕作技术,产量也逐年增长。1955年正义村虽遭受些自然灾害,但单位面积产量还比1949年提高30%左右。农民说:“有了合作化,还得有文化,才能更快地走到社会主义社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