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CBA还缺少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1
第8版(体育)
专栏:体育2003

  CBA还缺少什么
  刘小明
  全国男篮联赛(CBA)这个赛季开赛前,人们多少有些担心:姚明等三大中锋都去美国打球了,国内联赛还有看头吗?观众还肯花钱来捧场吗?
  随着联赛第一循环的结束,这种担心似乎成了“杞人忧天”。CBA赛场依然火爆,从北国的长春到南粤的东莞,从东海之滨的宁波到西部边陲的乌鲁木齐,几乎都是场场爆满,球迷们对CBA十分关注,热情很高。然而,在热闹场面的背后,CBA总给人感觉还缺少点什么。
  CBA联赛七八年前创建,无疑参照
  了美国NBA的模式。比赛时间由40分钟改成48分钟,将上下半场细分为四节,常规赛、季后赛的赛程编排,还有暂停和中场休息时的拉拉队表演,各球队的包装与赛事推广,处处都显露着NBA的痕迹。已有50多年历史的美国NBA,确实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年轻的CBA借鉴学习。
  但是NBA并不单纯是一个商业品牌,它更是体育文化产品。体育中尽管含有产业的内容,但体育的属性绝对离不开大文化的范畴。你看,NBA赛场上球员那张扬的个性,那推崇个人精湛技艺和表演的风格,赛事运作中那娴熟的炒作技巧与浓厚的商业氛围,以及联盟、俱乐部、球员之间严格的契约观念,哪一点不深深带着美国文化的烙印。
  而我们开展CBA联赛的时候,如果只是学人家表面的形式,而没有自己的灵魂和特点,是很难真正打动人心,树立起有强大社会影响的品牌的。仅仅“东施效颦”的作法,也是很难跻身世界篮坛强国之列的。
CBA的灵魂在何处?它在于培养我们自己的篮球文化。中国篮球虽然尚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并非一无所有。几代篮球人50多年来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财富。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篮球界曾展开过一场关于八一男篮快攻风格的大讨论,争鸣热烈,畅所欲言,最后达成众所认同的篮球指导思想,贯彻到训练比赛实践中。由此带来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篮球水平的迅速提升,能够与当时的苏联、东欧强队抗衡。后来八一男篮又经数十年锤炼,形成了团结拼搏、勇猛快速、作风顽强、讲究整体配合的队伍风格,多次蝉联全国冠军,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表彰。这些中国篮球文化的精华难道不值得继承和发扬吗?
  国外NBA的先进经验应当学习、吸收,但这不意味着一定要扬弃中国篮球的传统与特点。恰恰是只有当CBA真正创出自己的特色、拥有了自己的风格鲜明的球队与运动员之时,中国的篮球联赛才会更加精彩,更具有影响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