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愿今年亮点更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4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一周谈

  愿今年亮点更多
南山
  盘点2002年我国科技事业成就,可以说,成绩可喜,差距明显。在这次世界科技进展的评选中,中国科学家所占比例还很小,只有“日美中科学家发现核反应堆中微子消失现象”一项有我国科学家的参与。这说明,我们的基础研究与国际前沿仍存在差距。相对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此次评出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则更多关注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和一些举世瞩目的大工程。从评选结果来看,中国科技目前基本属于“追赶型”,在追赶世界科技前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跨越。
  当世界科技越来越深入到物质内部和外层空间的时候,我们的研究仍侧重于国计民生;当世界上发达国家享受信息化的时候,我们仍忙于推进自己的工业化。在强调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今天,中国科技与世界科技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是不言而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持这种不同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实际上中国在一些优势领域追赶的步伐已经让世界震惊,所取得的成就使我们更加自信。我们应该奋发努力,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重点支持一些活跃的研究领域,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在科学史上,需求一直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所以,不应自卑地认为,中国科学家只配创造二流、三流的成果,倒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科技界的浮躁之风,急功近利的倾向,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对学术界的浮夸之风,社会上颇有微词。小小一个成果,非要写上“世界先进水平”不可,一项基础研究成果,非要喊出“填补空白”。殊不知科学创新本身就是填补空白,不填补空白就谈不上创新。有些人不愿做艰苦的科研工作,希望通过“捷径”一举成名。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把科技作为一个金字招牌,当成了一种标签,一种政绩,制定的所谓“人才工程”、“科技规划”明显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
  对于这些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秦伯益就尖锐地指出:“教育在应试,而科研也在应试。应试科研束缚了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耗损着他们的创新意识。科技‘昙花’不少,科技成果不少,但转化率低;科技论文不少,但引用率低;科技创新不少,但高水平的原始创新也极少。”
  满足于表面上的花花哨哨、热热闹闹,不深谋远虑,不未雨绸缪,不研究解决科技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早晚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四年空缺,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回眸2002年中国科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正视存在的一些问题,会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相信,中国科技界今年会干得更好,亮点会更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