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历史目光下的“古装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5
第7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历史目光下的“古装戏”
张德祥
看一看热闹于荧屏上的“古装戏”,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奴才太监以及豪门纨绔,无不风风火火,不免让人产生几分忧虑。
  生活在21世纪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时俱进,那长袍子长辫子以及长长的裹脚布之类封建社会的遗物早已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但是封建的遗魂却不肯随着这些裹挟物退出历史舞台,还在我们的舞台上、荧屏上、艺术中举手投足、风光无限。这也许就是马克思揭示的那个道理,我们总是受着死人灵魂的纠缠,一种意识形态不会立即随着它的社会形态一同消亡,它还会长期地影响后人。
  这些帝王戏表现了什么?毋庸讳言,表现的是争权夺利、疆场厮杀与宫廷阴谋,表现的是后宫里的争风吃醋、太监与外戚的兴风作浪,表现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与无边无际,皇家的豪华奢侈及皇恩浩荡。通过艺术手段所塑造的皇帝形象似乎都是雄才大略而又勤政爱民,似乎个个是令人敬仰的宽厚仁慈的“好皇帝”。那雍正皇帝,连掉在桌上的一粒饭渣也要拣起来送到嘴里,何等勤俭节约!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的艺术家善于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能力。电视剧通过这样的艺术形象塑造使我们这些无缘生活在帝制时代的人认识了皇帝,原来他们是世界上最“苦”的人,最“好”的人,日夜为民操劳,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且慢,康熙还不愿死而后已,那片尾曲唱道,他还想再活500年,继续为他的子民谋幸福。即使他贵为天子,可惜老天不假时日,否则,我们今天还生活在他的统治下沐浴皇恩呢。看一看这些帝王戏,不禁使人对历代诗人所写的那些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经典诗文产生怀疑,他们为什么只能看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看不到皇帝“苦”呢?难怪那些诗人不招皇帝喜欢,也“不配”享有好的命运,无论是杜甫还是白居易,你们生活在皇帝的时代怎么就不知道歌颂皇帝呢?
  古装戏的另外一个题材重心是重温豪门大户的旧梦,当年是何等阔气,何等富贵。纨绔子弟仗着有钱有势,为所欲为,我想要谁便是谁,妻妾成群,这不就是阿Q所做的那个梦吗?豪门之间的夸富斗气没完没了,豪门深院里的恩怨情仇无穷无尽。家长制门阀制无所不在,男权夫权族权威势赫赫。在这些豪门故事中,无非是财富支配下的官场、商场、情场的巧取豪夺,是财富支配下的骄奢淫逸。
  重温这豪华旧梦,流露出无限留恋怀恋的感情,极尽欣赏之能事。我们知道,在《金瓶梅》、《红楼梦》以及《家》等等描写豪门家庭的名著中,都是写这种封建家庭的腐朽与没落,庭院深深,孽怨重重,它们是窒息人性的牢笼,葬送了多少青春?吞噬了多少妇女的生命?它们走向崩溃和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它们与封建制度一样,是附着在落后生产力和落后文化上的糜烂的毒瘤,必然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所碾过。而我们今天的叙事中,这种被历史所抛弃的糜烂的毒瘤却变成了鲜花,被作为艺术欣赏着,还要把这里的人物作为英雄崇拜。我们的思想观念、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不知为什么还远远落在几百年前的作家身后?
  这种文艺现象的出现,使我们回想起“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上个世纪初发生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冲破封建意识形态、打破封建主义文化禁锢的一次伟大的文化运动,其主旨之一就是反封建,反“吃人”的礼教。封建社会本质上是“礼教”社会而不是“法制”社会,“礼”的本质是“分”,分出等级,君臣父子夫妇就是等级,就是主奴贵贱智愚关系,就是后者对前者的愚忠关系。而新文化和新文学恰恰是提倡个性解放,人格平等,提倡科学和民主,提倡新道德,提倡新的文明。从鲁迅的“呐喊”开始,经过近一个世纪无数仁人志士、无数艺术家与封建愚昧的殊死斗争,总算使中国文化走出了封建主义的阴影。我们今天该以何种心态来面对先哲?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文化现象绝不是先进文化,它在本质上与科学、民主、法制、平等的现代文明观念是对立的。未来肯定不再是“皇帝”的时代,不再是“权势”崇拜的时代,而是和平与发展、科学与民主、人格独立与平等、契约与法制、人的思想进一步解放的时代。我们的艺术观念不能总是停留在“皇帝”身边,而必须与时俱进。否则,我们怎么能够进行文化创新?怎么能够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过往历史在其历史规定的必然情景下创造了过去,今天在更为自由宽广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有观念上的更新和突破,应该在新的历史高度实现历史的自觉和进步。“千秋不废今朝事,万古长存鉴史心。”历史始终以其明察秋毫的目光在注视着后来人的新功劳绩,我们该如何对历史上的过往作出恰当的评价和判断,如何使我们今天的艺术表现不被古人耻笑,这是我们每一个准备面对历史的人都要回答的必答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