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西北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家提出十大战略对策 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6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西北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家提出十大战略对策
  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报北京2月25日讯 记者廖文根、彭俊报道:在西部大开发中,我国最干旱、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西北地区,如何在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家研究的结论是:坚决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坚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
  今天上午,参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研究的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课题组宣布了他们提出的十大战略对策。他们说,按照正确的发展道路,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完全有条件在10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10项战略对策是: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不是单纯地开发和修建水利工程,而是通过全面综合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量、质并重,城、乡兼管,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要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当前西北地区退耕还林的陡坡地,绝大多数是低产田,土质差,也无水利条件,在这种土地上种树,成本高,收效差。应打破部门界限,让一些条件不好的退耕地恢复天然植被,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建设基本农田、饲料基地或经济林果基地。必要时可考虑适当外迁人口,实行生态移民,使人口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过度的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应将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的传统农业转换到高投入、高产出、低资源消耗的现代农业的轨道上来,从破坏生态环境的源头上解决问题。
  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不强求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粮食自给和西北地区粮食自给。为确保安全,可考虑将黄河规划中的宁夏大柳树灌区作为未来的粮食战略储备区。
  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提高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发展工矿业中,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要防止脱离当地情况,盲目攀比城市化率的倾向。
  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决防治污染。对已经受到污染的水环境,应坚决及时地进行治理,以免将来付出更高的代价。
  实施少生快富的人口政策,消除贫困。制定“少生快富”的有关政策,在少数民族中推行计划生育。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贫困地区尽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鼓励和支持西北地区以各种方式,输出劳力,引进人才。
  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警惕黄河水资源的危机,抓紧准备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建议在2010年前完成生态环境评估工程的前期工作和开工准备,2015年争取第一期工程通水,2030年前后完成二、三期工程。
  建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特别是农、林、水和城建、环保、扶贫等部门,要统一规划,通力合作,使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新闻链接1
生态建设不只是绿化造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指出,人们往往简单化地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专家们在调查中看到,在干旱地区的一些不适合种树的地方,也都在费尽心力地植树造林,年年植树不见树,浪费了国家的资金和群众的劳动;有的地方,勉强将树栽活,但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头树;有的地方,为了植树造林,超采地下水,影响周围植被,“绿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都应予以改正和防止。对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应明确规定干旱区以灌为主,半干旱区以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实践证明,退耕休牧后运用顺应自然规律的封育措施,结合围栏、飞播及局部人工种草等办法,可以大面积恢复灌草植被。在这些地方,应制定退耕休牧还草的政策,而不是退耕还林的政策。
  新闻链接2
气候变暖不会使西北变江南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也趋于变暖,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波动性。降水量变化有更大的区域性差异,其变化趋势不如温度明显。对降水量的预测,各方面意见有很大不同。在宣传报道西北地区气候转型问题时,要注意到增加降水的数量有限,原来的自然面貌并未根本改变,防止盲目乐观。最近媒体报道,新疆由于森林覆盖率从1.03%增加到1.92%,气候变为湿润,这是严重的误导。而有的地方又在积极筹划垦荒,值得引起注意。
  新闻链接3
南水北调西线年需水150亿吨
  专家认为,对于内陆干旱区,一定要保证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对于半干旱草原区,水资源的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黄河流域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缓解干旱年份的水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建设要合理安排,主要应依靠天然降水恢复植被,而不应进一步依靠灌溉扩大或提高植被建设。为了缓解黄河水资源的危机,从长远看,还需要通过西线南水北调,适当补充水量。西线南水北调可能的调水量约为150亿—170亿立方米/年。
  新闻链接4
荒漠化是西北地区主要生态危机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如内陆干旱区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沙漠边缘地区超采地下水,大中型灌区灌溉不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如草原牧区严重超载过牧、农牧交错区滥垦、滥牧、滥樵、滥采,农区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等引起的荒漠化土地,据粗略估计,其总面积在60万平方公里左右。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扩大是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立足于全面保护沙尘暴源地的生态环境,大力防治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局部性的应急措施。
  新闻链接5
西北六省区水资源利用率低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2000年全区人均用水量949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1.2倍,其中内陆河流域高达2047立方米,为全国平均的4倍多,农田平均每亩实灌定额比全国平均高40%,万元GDP用水比全国平均高1.85倍。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平均为20%,西北地区为53.3%。由于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超采地下水,个别地区的用水量甚至超过了水资源总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