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部分专家学者撰文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28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

  部分专家学者撰文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问题
  本报记者 贾立政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这一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坚持经典文本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时代课题研究相结合。2003年第1期《学术月刊》杂志,以“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为主题,发表了北京大学几位学者撰写的一组文章。这些作者从不同视角,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文本研究、现实问题研究及其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为什么要加强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是对前人思想的延续和发展。离开实践,理论将成为无本之木;如果不掌握前人提供的思想资料,也很难将理论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是如此。赵家祥指出,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知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提出过什么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哪些问题正确解决了,其经验是什么?哪些问题没有正确解决,甚至理论上有失误,其教训是什么?在他们提出的问题中,哪些还没有解决,我们应如何去解决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还有哪些应该提出的问题还没有提出来,我们应如何把它们提出来并加以解决?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需要,我们应该提出什么样的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等等。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根基、流于空谈。
  王东认为,要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必须采取“以马解马”的方式,直接以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为依据,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在人类哲学史和认识史上引起的划时代变革。之所以采取“以马解马”的解读方式,是由于马克思哲学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由于马克思哲学革命和哲学创新有一个长达4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思想发展过程。要弄清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必须进行系统、全面的文本研究,真正梳理清楚来龙去脉。
  应重点加强哪些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
  王东认为,在19世纪40—80年代的这40年间,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经历了四部曲,留下了最能反映马克思哲学创新精神实质的4部主要代表作。这就是作为马克思哲学创新起点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首次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由此构成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作为马克思哲学创新萌芽的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该提纲篇幅虽短,但理论空间却很广阔,“实践观——存在观——历史观——哲学观”是其展开的内在逻辑与体系框架;作为马克思哲学创新雏形的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其中理论性、概括性、系统性最强的是第一章,实践观——交往观——唯物史观——世界史观是其四块理论基石;作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升华、蕴涵在《资本论》和晚年笔记中的辩证法体系构想。
  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创新、体系构想,大都存在于上述四部曲的总和之中,它们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我们今天文本研究的重点。应当从中理解与把握马克思哲学全貌,而不能偏于一隅。
  如何看待和处理文本研究、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
  丰子义指出,近年来,对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学术界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一种主张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回到马克思,重新理解马克思;另一种主张面向当代社会实践,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凸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这两种主张就其指向来说确实不同,但是否截然对立?这里关键是如何看待文本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如果片面、孤立地理解文本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把它们看成一种是醉心于纯文本的学理探讨,一种是专注于缺少理论准备的现实关切,那么,这两种主张是难以统一起来的;如果是全面、辩证地理解文本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那么,这两种主张完全可以一致起来。事实上,这两种研究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不能用一极排斥另一极的方法来对待。使这两者保持合理的张力,正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正确途径。
  王东认为,从加强文本研究入手但不能止于文本研究,大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力求在基本理论上有所创新,这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所在。但是,文本研究、基础理论研究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从理论思维的哲学高度,回答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面临的时代课题。与时俱进的实事求是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这是比“马克思文本”更深层的“马克思精神”。如果我们不能学到这种精神,那就只能学到皮毛,而不可能学到根本。我们不仅需要“回到马克思”,而且需要“发展马克思”,用马克思的精神回答当今时代的种种重大现实问题。只有把文本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推进文本研究,又使现实问题研究得到坚实的理论支撑,通过两者的积极互动,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和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