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郭培才现象”发人深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13
第15版(读者来信)
专栏:记者调查

  在陕北防治荒漠化重点地区榆林市,一位优秀的水土保持专家被引进后,近3年时间没给安排工作,没有工资,居无定所,直到市委书记过问,他的问题才得到基本解决——
“郭培才现象”发人深思
本报记者 傅昌波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其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半是风沙草滩区,另一半是丘陵沟壑区。作为陕北防治荒漠化的重点地区和退耕还林工作的首批试点地区,榆林市治理生态环境再造“山川秀美”难度很大,任务艰巨。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这样一个亟需相关人才的地方,由市里引进的水土保持专家、副研究员郭培才被闲置了近3年的时间,直到新任市委书记干预,他的问题才得到基本解决。
  水土保持专家立志“山川秀美”,却在近3年里无法施展才华
  郭培才曾是西北林业学院水土保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学院毕业后进入陕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工作期间,郭主持有关黄土高原治理的国家攻关课题2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6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并先后3次被评为省农科院先进工作者,连续3年被院组织部门考核为优秀。因成绩突出,郭被省农科院确定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院管研究员。调入榆林市之前,郭是省农科院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特邀客座研究员。
  2000年初,郭决定放弃省农科院的位置,到“水土保持大有可为”的榆林干一番事业。经原榆林地委几位负责人同意,同年5月26日,郭到原榆林地委组织部报到。然而从那时起,郭的工作便没人过问,他整整坐了近3年时间的冷板凳。
  榆林市委组织部和纪检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了郭长期未得到安排过程:郭调入时,榆林市正在筹备地改市,主要负责人无暇顾及人事工作;2000年7月地改市完成后,市委主要负责人拟调离,郭的事就被搁下了;2001年1月原主要负责人调离后,新到任的负责人须熟悉地方情况,2002年准备解决郭的问题时,该负责人又调任他职……
  在此期间,郭先后100多次到榆林市有关部门要求落实工作岗位,但被一拖再拖。2002年3月,事情似乎有了转机——榆林市政府下文任命他为山川秀美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但是,因山川秀美工程办公室编制未定,他不能上任,只能继续在家苦苦等待。从2000年5月至2003年1月,郭在榆林市居无定所,没有单位,也没有工资,组织关系、工资关系都保存在个人手中。
  市委书记批示后,郭的岗位已定,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今年1月7日,心灰意冷的郭培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榆林市新任市委书记周一波,详细陈述了自己的遭遇。这位有过多年组织部门工作经验的书记十分重视,在反映材料上写了400多字的批示,认为这“简直是折磨人,令人听了气愤和吃惊”,并指出,“在这种扯皮推诿不负责任的工作环境中,解决顽疾的根本办法是民主公开”。
  市委书记的批示和郭培才的遭遇在媒体上公开后,榆林市社会各界反映强烈,有关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2月29日,榆林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出《关于市山川秀美工程办公室机构设置的通知》,明确该办公室为市水务局管理的事业机构,正处级建制。3月3日,市委书记周一波带领组织部长等人送郭培才到市山川秀美工程办公室上班,并指示市水务、人事、编办等部门在3日内对郭培才的工资核定补发,安排好郭培才的工作和住房。
  郭培才说,市里批准成立的山川秀美工程办公室设主任1名(由市水务局局长兼任),副主任2名,事业编制14名,市水务局给了3间办公室,现在他已正式履任市山川秀美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一职。
  但是,据了解,榆林市有关部门关于市山川秀美工程办公室的职能配置和内设机构仍未确定。一些干部认为,作为水土保持方面的专家,郭发挥其专长的岗位不应该是市山川秀美工程办公室(该机构仅陕西省有),因为该办公室的具体工作应该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荒漠化治理等,而这些工作目前均由林业、农业和水利3个部门负责,即便将来确定了职能,市山川秀美工程办公室也是“上无头,下无腿”,很难开展工作。
  西部发展招贤用贤靠什么?“郭培才现象”发人深思
  对于谁应该对郭培才被闲置近3年负责的问题,榆林市纪检机关曾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并没有某个具体人员故意刁难郭培才。实际上,郭被引进榆林是领导定的,近3年未安排工作也是因为领导无暇顾及,而最终落实岗位仍然靠的是领导重视。郭培才也坦言,如果不是市委书记如此重视人才,他可能现在仍处于漫长的等待中。
  “郭培才现象”形象地反映了当前西部地区招贤用贤中存在的问题,那就是:靠领导不靠制度,靠特事特办而没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和规范的人事工作秩序。
  榆林市围绕“郭培才现象”展开了热烈讨论,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要留住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必须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形成灵活开放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和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如何引进人才、引进什么人才,怎样使用引进的人才、如何留住引进的人才等,不能靠领导拍板,只能靠稳定的制度;不能靠特事特办,而是要营造珍惜人才、让专业人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