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三族农民组成的官亭农业合作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2-26
第2版()
专栏:

三族农民组成的官亭农业合作社
李根蒂 胡俊德
官亭农业生产合作社是青海省民和县官亭乡农民组织成的一个多民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它建立在青海同甘肃交界处黄河岸上的树木丰盛的地方。
官亭是土族聚居区,又是多族杂居区。官亭社是青海省最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之一,它的民族成分是:土族221户,回族22户,汉族3户。全社拥有4,000亩土地,大牲畜150多头,有播种机、收割机和别的许多新式农具。
土族是我国人数很少的民族之一,只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县官亭区聚居。土族在明末清初形成,说话近似蒙语,风俗习惯接近汉族。他们在旧社会遭受压迫较深,没有被承认为一个民族。土族人民赶集赶会,统治阶级的爪牙随意打翻他们男人的帽子,撕去他们妇女的花边裙子。他们悄悄哭着,埋藏了满腔愤怒。解放后,土族立即被承认为我国兄弟民族之一,到处受到尊重。他们可以身着民族服装,说自己的语言。至今谈起这件事,他们还不禁感动得流泪。
1951年以后,土族农民热烈地参加了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变工队”“种地组”不久就成长为常年互助组。1953年冬季,以刘文德、张彦昇、吕存保领导的三个互助组为基础,组成了包括23户土族农民的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当地经常天旱,本地农民40多年以来就懂得用施沙方法改变土壤,保护地下水分;但是,一直没力量扩大施沙的规模,每户仅能做到在一小片土地上施沙。合作社一成立,就每天动员30个劳力施沙,一个春天施了60亩。施沙地比不施沙地约增产100%到200%。同年,又着手在大面积土质较差的地上引种陕西种的花生,合理利用土地,增加作物种类和产量。山洪每年秋天流入官亭,总是时间短促,水势猛烈,把全部堤坝冲垮,然后泄入黄河。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每次洪水到来以前就发出信号,男女老少200多人全体出动,守着7个坝堤,不分昼夜,用土、石抢堵抢引,终于把每一滴洪水都灌进土地。加上农业合作社增施肥料等措施,1954年增产57%。
增产巩固了社员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吸引了不少单干农民。当年夏收之后,就有60多户农民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年底又吸收了一批,扩大到204户。
1955年,官亭农业生产合作社大规模地改良土壤,进行基本建设。春天,全社投入7,650个劳动日,铺成450亩沙田,动员204个劳动力用铁锨把1,100亩土地翻了一遍,大大增加了土地保墒能力。加固了原有的8条堤坝,用它长期控制洪水;从包家沟河挖成引水的120丈长的渠道,又把300亩旱地变成水地。往年这里农民的习惯是歇一半地、种一半地(因为地瘦)。农业合作社奖励家家积肥,并且动员人力进山远距离搜集野肥,争取到50%的土地得到肥料。全社除50亩歇地外,3,700多亩土地全部播种了。
这一年,他们还改进了劳动组织,划分了生产队,按各队居住地区就近拨地,合小片为大片。这项措施不仅使土地便于经营,还因去掉楞坎扩大了120亩耕地。他们在大部分生产队实行了按件计工制,极大地鼓舞了劳动积极性,不少社员一年工作了二百四、五十个劳动日,一部分全劳力做到三百四、五十个劳动日。
1955年,虽然天气一度干旱,这个社仍然增产了。全社总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91%。社员吕长命德1954年的收入比1953年增加了三倍半,1955年的收入比1953年增加了五倍半。他由缺粮户变成了余粮户,第一次给土炕上铺了毡,也开始有了棉被度夜。富裕中农吕糊糊、吕四百喜两户的收入也各增加了50%到54%。他们不仅不再说怪话了,还笑眯眯地夸奖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官亭社附近的回民,几乎全是半农半做小贩;虽然十分贫穷,但大多缺乏集体劳动习惯。官亭农业合作社1954年的丰收,对回族群众震动很大。他们想入社,但又有许多顾虑。他们到乡人民委员会、农业合作社以至阿訇那里去打听。农业合作社的人员回答他们:“合作社一定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回族风俗习惯,给以自由和方便;养猪的副业生产,回族可以不参加。”阿訇回答:“入社合乎经典,猪肥上地不妨碍,它和吃猪肉毫无关系。”
有8户回族农户,由乡长马有禄带头,在同年7月间入了社。农业合作社对回族社员同亲兄弟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1955年春天青黄不接,回族社员的吃粮困难全部由社里包了下来;别的社员又借给钱和粮食。遇到回民念经的时候,回民社员不来,社里也就不叫。闭斋期,土族社员吃东西怕引起回族社员食欲,总是远远离开。日常客气地称“回族”而不叫“回子”。两户回族社员举行婚礼,简直成了合作社的大喜,全社土族社员几乎都拿着礼物去贺喜,十分热闹。回族社员深深感到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的温暖。
在社员大会上,回族社员马德仓被一致选举为第一生产队队长,管委会委员;马有有被选为副业队队长。这表示土族社员对回族社员的敬重和信任,最后解除了回族农民的疑虑。他们对土族社员也表现出十分尊重。马德仓生产经验不如副队长吕四十一(土族)那样多,个别社员也有怀疑马德仓的领导本领的。但马德仓十分虚心,有事就同社员商量,请教副队长。他起早睡晚,热心队务工作,从不缺勤,每天总是带头苦干。这样努力锻炼的结果,他不仅熟悉了农业耕作,并且因1954年7月到1955年5月间做了340多个劳动日而受到社员深厚的尊重。大家亲切地叫他“马队长”。马德仓去年初分纯粮食2,720斤(其中有麦子1,840斤)。这年的收入比他入社前产量最高的一年还多一倍以上。大部社外回族群众听到这个消息心情极为振奋。他们看到两个民族可以在一起劳动,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影响,彼此鼓励,也确实可以摆脱贫困。1955年底到1956年初,陆续又有14户回族农民报名入社。
官亭社的新老社员们正在忙着冬季生产;社里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结账,做全面发展的计划。可以预祝,这一支由三个民族的农民组成的“合唱队”,今年将唱出更谐和更动人的曲调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