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来自边疆的两朵鲜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8-12
第8版()
专栏:

来自边疆的两朵鲜花
曾理中
在音乐周举行的第四、第五两次演出晚会上,来自延边的朝鲜族代表团和来自内蒙古的代表团,给首都的听众带来了两套非常精采的节目。如果说,这两个兄弟民族的音乐艺术,在过去像是两枝含苞未放的花,因而未引起人们普遍注意的话;那末,今天,这两枝花已经灿烂地开放出来了!
延边代表团的第一个节目合唱“长白之歌”(金哲词郑镇玉曲),整个作品都具有一种爽朗洗炼的风格。每段不同的歌词内容,作曲者都找到了恰当的音乐语言来表现,全曲的音乐形象就特别显得鲜明和具有感染力。第一段歌唱长白山的壮丽山河和人民的坚强性格,那种浑厚的歌声,使你情不自禁地感到那里的山河是多么可爱,那里的人民又是多么可亲。而当你听到第二段歌唱解放的情景时:“啊!红旗飘扬在长白山上,胜利的歌声震撼了千里高原……”,气势却又是那样的豪迈。作者在揭示这一形象时,运用了较丰富的转调和变节拍手法。有些表现手法和个别片段的曲调,虽然比较明显的听得出有点类似萧斯塔科维奇的“森林之歌”的“过去的回忆”和“斯大林格勒的人民在前进”两段,如果这不是一种偶合的话,我认为作者能在借镜这些名作片段的表现手法时,融汇了自己的乐想,进行了创造性的独特表现,应该说它仍然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尝试。
指挥者朴佑处理这支歌也很出色。他根据这个作品的特点,尽量以朝鲜族的风格来展示歌曲内容。指挥者努力地将作品中某些仅仅还是作为一种不太明显的因素而存在的民族风格突现出来了。特别是在女声独唱部分,这一点更明显。
女声独唱“闺女之歌”,也是一个非常新颖动人的节目。这支歌在每唱完一段之后,都有间奏。演唱者方初善在这些间奏片段中,按照歌词所涵的不同情绪,适当地加上了一些舞蹈来予以抒发,动作是那么简单纯朴而又意味深长,使你觉得那不是舞蹈而是给旋律安上了翅膀。表演者完美地投进到音乐中,因此给表演赋上了一层音乐和诗的意境,并且产生了一种攫住人心的力量。
内蒙古代表团的全部节目,有着极鲜明而朴质的风格。
哈扎布的男声独唱,表现了极动人的音乐形象。从他那悠扬辽阔的歌声里,你不仅可以想象到草原上的美景,而且可以从中体味得出蒙古人民那种作风骁勇而感情却又那么深挚细致的性格。
德伯希夫等改编的民歌小合唱和明太、高太所编的两支舞曲,手法都很朴素精致,听起来活泼动人。
老歌手色拉西的马头琴独奏“海龙”,特别受到欢迎,以他那样大的年纪,还远道来京为听众们演出这样精采的节目,更使人感动。
女青年歌唱家宝音得力格的独唱,虽然是1953年唱过的老节目,但听来仍感到清新,不过在表现上新的创造似乎还不够多。我想,这是否由于对她在艺术表现上进一步的提高帮助得不够所致呢?去年她住在北京的时候,就很少见到有哪位名家特别关心到这一点,而只是一有出国任务才注意到请她出来,这是不够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