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背诵的复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01
第8版()
专栏:

  背诵的复活
  秦牧
有一次我们同几位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作家在广州便宴,席间大家谈天说地,兴高采烈。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几乎全部懂得德文,因此一位德文翻译就尽够给大家传语了。大家谈着风俗、食物、旅行印象,以后就自自然然地谈起了诗。讲到了歌德和海涅,他们高兴极了,一位德国男作家和一位捷克斯洛伐克女作家同时站了起来,说要为我们背诵海涅那些热情的诗篇中的一段,一面讲,一面就背诵起来了。这时马上出现了有趣动人的一幕:我发觉,他们两人背诵音调的疾徐、旋律、节奏、韵味……,几乎是完全一样的。这真使人不容易相信!一男一女,一个是德国人,一个是捷克斯洛伐克人,萍水相逢,说起要背诵某一节诗来就能够这样脱口而出,甚至还能够背诵得这样的合拍!当时,我们不禁都热烈地喝采了。
这事情使我想起:每一个民族,是多么热爱他们熟悉的传统语文啊!人们常常背诵某些名篇,寄托他们对于本国的或他们所熟悉的某种语文的热爱。背诵,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也是一种欣赏的方法。
一位来自智利的客人告诉我,在南美,几乎所有的学童都会用西班牙文背诵塞万提斯的“堂·吉呵德”的若干章节。其他国家的学童,像我们所熟知的,也各各会用本国语文背诵一些著名的作品。甚至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也用口头传授的方法,世代保存了他们的一些民族叙事诗。这种情形,是十分使人感动的。
讲起背诵,我们大家本来是很熟悉此道的。今天每一个曾稍涉猎国文的中年人,有那一个不会背诵几篇诗经、楚辞、“三吏”、“琵琶行”或者“赤壁赋”、“陈情表”一类的文章呢?少年时代背诵的这些东西,长大之后觉得用处可真不小!牢牢地记忆了这些代表作,使人可以玩味那一类作品的共性与特性,而且在闲来随时推敲中有时还可以领会一些艺术创作的神髓。背诵的价值古人是早已常常提到了。不然就不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类的说法。
但在解放之后,有一段时期,学生们却几乎完全抛弃了背诵。为什么要抛弃呢?据说一方面是学生们有重理轻文的观念。一方面,居然有些人认为背诵是“读死书”,不敢坚持要学生精读某一类作品。结果,“书声琅琅”的风气就有一个时期宣告中断。
近年来,像好些不应该灭绝的事情死而复活一样,背诵也跟着复活了。现在到许多地方去,又都能听到背书的声音了。这种复活自然是件好事。因为把背诵看做是读死书的理由是不值一驳的。毫无了解地背诵课文自然是读死书,然而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背诵却是大大的读活书,理由刚才已经说过了。一个爱国主义者是应该热爱和努力掌握自己祖国的语文的,学生的重理轻文的观念应该彻底纠正。以为语文容易学习,自然科学才不好懂的人,到头来往往学懂了自然科学,却不能用祖国文字写一篇通顺的文章,这种悲剧是很不少的。轻敌是兵家之大忌,不重视学习对象也就是学习者的大忌。试想想:说话本来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每个人做娃娃在泥地上打滚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学说话,然而有些人活了好几十年,话却仍然没有说好,一上讲台去就是“这个这个”“那么那么”的废话连篇,使自己着急,旁人厌倦。可见语文的学习决不是简单的事情了。
背诵的复活是值得我们高兴的。这种学习方法的一度濒于死亡,那教训则值得很多的人记取。根据一些片面理由,轻率地根本否定了传统事物的那种思想方法,在人们的脑子里似乎是颇有势力的。请看:国画、中医、书法、古乐……以至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不是都曾经一度大大倒霉,后来才逐渐恢复了应有的地位与价值么?批判不等于全部否定,“扬弃”不等于根本抛弃,然而片面性的思想却往往引导人们走上简单的错误的道路。这种片面性思想的为害之烈,那教训是值得所有的人们,以少年时代背诵古文的精神,再四捧诵,把它牢牢记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