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漫谈精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5
第4版()
专栏:

漫谈精简
 乐闻
在国家机关中工作的时间不算短,关于精简节约紧缩编制的报告也听过两三回了。每次听报告,都感到不精简确实无以对国家和人民。但报告过去了,境况还是依然。机关的编制并没有紧缩,人员并没有减少,相反地,机关部门越来越多,一批一批人员从四面八方走进了我们机关的大门。
为什么年年精简,机构反而年年增大呢?我以为,原因有这么几个:
解放以来,在机关中有一套不成文的条例,名为“正规”化。“正规”化当然有别于“游击”化,一件事不论大小,部长批给司、局长,司、局长批给处长,处长批给科长,科长批给科员、办事员,层层下达,又层层上报,办了几个月办不好,甚至愈弄愈糊涂。下面有事找领导机关请示,也是先从科员、办事员而科长,而处长,而司、局长,而部长……。似乎层次少了,人手少了,“正规”化就“化”不了。当然,不是所有干部都愿意这样做,但既然有人,不能没有工作,既有工作,不能没有制度,开始感到不习惯,慢慢就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了。
有人认为:事业多了,工作繁重了,就要加强领导。加强领导的办法,又似乎只有扩大机构,增加干部。虽然,我们并不一律反对这样,问题是机构可不可以小些,层次可不可以少些,人员可不可以精简些,以便使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人员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呢?
我听过的一个报告中说到,某某机关从一百多人减少到几十个人,工作照样办好了,这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但减少的人员到那里去了?到最缺乏干部的地方去了吗?到基层单位去了吗?不是,旧机关人员减少了,新的机关成立了,原来机关整编来的人员,还不够新的机关的需要,还要大量增加人员,还要从下面抽调干部,这样的精简,到底解决了一些什么问题?
在精简节约中,还有一种说法,行政机关应该减,事业单位不能减,因为事业单位不只是工作需要,而且事业单位有收入,不要国家负担。因而一个地方只有几个电影放映队,可以设三个专职干部管理;一个门市部每月只卖两元钱的货,可以设三个售货员。我们要问问有这种想法的人,像这样的“事业单位”的干部所花的钱,到底是国家的还是领导干部从自己家当里拿出来的?我想,精简不限于行政机关,凡是人多事少的、浪费国家和人民财产的,都应该精简,否则,精简节约就不会彻底,许多事业单位将成为“避风港”和“防空洞”。
现在,中央正在号召增产节约紧缩编制,回顾一下我们几年来在精简中做过的事,吸取必要的教训,我想是有好处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