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访打渔张引黄灌溉试验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12-16
第3版()
专栏:

访打渔张引黄灌溉试验站
新华社记者 宋杰
最近记者访问了渤海湾附近的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溉试验站。这个在1953年冬建立起来的试验站,已经为今年开工的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提供了一系列的资料,同时也显示了开发渤海湾附近几百万亩盐渍化荒地的美好远景。
当记者来到这里时,试验站各试验区的粮食作物都已经收割完毕,但从那些结桃累累的棉棵上,仍能看到丰收的迹象。这个站今年播种的七十一亩冬小麦已经浇过了冻水,像马鬃一样的麦叶复盖着垄背,预示着明年更大的丰收。但这个站周围的广阔平原,却还是一片荒芜。
试验站的孙工程师引导记者参观了他们为庆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首次放水浇地而陈设的展览室。展览室的第一部分的图表说明:这个站现在种植的五百余亩土地原来都是荒地,其中占20%左右的粉砂壤土地,由于含盐量达3%以上而寸草不生;另有占50%左右的粉砂壤土地,含盐量为1%左右,也仅能生长一些芦苇、马绊等耐碱的杂草。这个情况就是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所要开发的、纵横二百余里的滨海平原的缩影。看到这里,我不禁自问:这样的盐渍化荒地,真的能变为良田吗?但是当我看了展览室的第二部分,原来的怀疑就消失了。
这个灌溉试验站从建站后的第二年,就开始利用虹吸引黄灌溉的办法,在开垦的五百多亩荒地里,根据不同的土质和含盐率灌溉不同的水量,进行了一次冲洗排盐,使土质的含盐率由原来的1%到2%,下降到0.2%左右。当年种植的棉花和小麦,出苗率达75%到90%以上,棉花平均每亩产籽棉一百五十斤,小麦每亩产二百八十九斤。经过连续三年的灌溉试验,现在土壤含盐率已下降到万分之几,对农作物的出苗和生长已不起危害作用了,因而产量大大提高。在粉砂壤土地里(即芦苇、马绊地),小麦每亩产五百五十四点九六斤,在原来寸草不长的光板地里,每亩小麦也产到五百一十斤。今年这个站试种的二百多亩棉花,一般的每亩产籽棉三百五十斤左右,最高的达四百六十五斤。孙工程师说:“我们几年试验的结果证明,在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建成以后,这里的盐渍化荒地,经过黄河水的冲洗灌溉,再加上农业技术措施的配合,几年后就会变辽阔的荒原为肥沃的良田。
几年来,这个站还进行了轮作、复种和在同样的土壤里种植多种作物的试验。今年这个站种植的棉花、小麦、谷子、大豆、玉米、花生等十多种作物,都获得了高额产量。复种的玉米或大豆,连同夏季收获的小麦,每亩年产量高达六百七十三斤到九百零五斤。
当我离开这个试验站时,一路上还在回忆着王副站长的话:“等你再来的时候,这个瘠薄的滨海平原就要大变了。”一幅碱地变良田的图画展示在我眼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