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我国农业增产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08
第3版()
专栏:

我国农业增产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华恕
最近,各个工业生产部门捷报频传,不断地有几年内生产量增长了几十倍的好消息。而农业生产方面,虽说去年在严重的灾情之下还是比1955年增产了二百多亿斤粮食和许多棉花、烤烟等技术作物,但是在增产的速度上,比起工业来,似乎还是大有逊色。因此有人认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实在太慢了。
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观点来看,我国农业增产的速度,是完全应该和可能继续提高的。我们决不应该认为过去几年的速度已经可以令人十分满意了。事实上,党和政府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在这方面的努力。可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国家工业化尚未实现之前,增产速度的提高还必然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条件不同;我国工业和农业的历史情况更不一致。因此,拿工业发展的尺度去衡量农业发展的快或慢,是难以确切的;这好比一个钢铁工厂不可能同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展开竞赛一样。要衡量我国农业增产的速度,不能同工业增产的速度直接去比。但是,不妨同其他国家试作比较。
其所以说是“试”,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农业增产速度的形成,内容极其复杂。这不但同自然状况、作物种类、耕作条件、农业历史情况分不开,而且同经济制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人认为我国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太低,提高得也太慢,比起世界各国来,要排到第七、八位甚至第十一位。可是,我们知道,我国的稻作面积要占总耕地面积10%以上,而名列前茅的,如西班牙仅占0.1%左右,意大利仅占0.13%左右。如果再以土地的绝对数字去比较,那就相差更大,因此这种比法,也未必妥当。同时,虽然关于农业增产的速度问题,远在一百多年前,由英国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所谓“人口论”之后,对于食粮之是否按算术级数增加的问题,就已引起许多人的兴趣。但这方面的系统材料既感缺乏,调查统计的方法也极不一致。如单位面积的产量,有的按播种面积计算,有的则按收获面积计算。由于以上种种条件的限制,要确切地进行比较是很困难的。以下我们所列举的一些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资料,也仅仅是提供参考而已。
且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所发表的统计: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到1952—53年度,全部农产物超过战前(以1934—1938或1935—1939为基期)水平50%以上的,只有加拿大、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土耳其这么几个国家。至于美国,只超过38%;别的一些国家超过战前水平的百分数是:意大利18%,西班牙4%,埃及19%,印度1%,巴基斯坦3%,日本10%。缅甸还低于战前水平11%。
我国农业及其副业的总产值,到1952年,即已较1949年解放时的水平增长了48.5%。那时的粮食产量已增长了44.8%棉花产量已增长了193%。到1955年,农业及其副业的总产值已经比1949年增长了70%以上(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由三百二十五万九千五百万元增加到五百五十五万四千四百万元)。
再拿各种主要作物来比较。我们先来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情况。据美国粮食研究所在1933年发表的统计报告,以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为例。从1885年到1934年的五十年中,世界小麦总产量,由二十二万六千零三十万英斛,增加到四十八万一千六百三十万英斛。平均每年增加五千一百十二万英斛,年增产率为2.1%,至于单位面积的产量,在这五十年中平均每英亩的年增产率仅0.2%。再以国别来分析,也还是在那五十年中,单位面积增加得最快的是意大利,每年增加1.8%。也就是说,按照这个最快的速度,单位产量半个世纪还不能增加一倍。
再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情况。我们试从小麦、稻谷、棉花三种主要农作物来分析。材料来源,都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报告。
一、小麦
战前(1934—1938)世界各国小麦年平均产量为一万二千八百八十万吨,到1952年增加到一万六千五百二十万吨,十五年内共增加了不到30%。按国别来说,其中增加得最快的是加拿大,达125%,美国达60%。
二、稻谷
战前(1934—1938)世界各国稻谷年平均产量为一万五千一百二十万吨,到1952年增加到一万五千九百三十万吨。十五年内共增加了0.5%。按国别来说,增加得较快的是美国,达47%,菲律宾达30%,巴基斯坦达10%。美国能增加得那么多,主要原因是战前美国稻谷的产量不多,年平均仅九十五点六万吨,到1950年以后,才超过二百万吨。至于其他稻谷的主要出产国,如日本,仅增长了0.8%,印度仅0.3%,缅甸还降低了16%。
三、棉花
战前(1934—1938)世界各国棉花总产量为五百八十五万吨,到1952年增加到七百零四万吨,十五年内共增加了20%,以国别来说,增加得最快的是墨西哥,达250%,这主要是因为它战前年产量很少,还不到七万吨。至于美国只增加了5%;埃及增加了11%;印度和巴基斯坦,还降低了5%。
根据以上的数字来对比一下我国农业增产的速度:
我国粮食作物的总产量,抗日战争以前的年平均产量为一万三千八百万吨,最高年产量曾达一万五千万吨。抗战期间,降落到一万一千四百万吨,到1949年更降至一万一千三百万吨,只及战前水平82%。可是到1952年,就迅速地上升到一万六千三百九十万吨,较战前水平增长了18%以上,较1949年水平增长了44.8%以上。按照五年计划的指标,到1957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一万八千一百五十九万吨,即较战前水平提高31%以上。(按:上引数字,包括大豆在内。如果除去大豆,那么1956年的预计粮食总产量,即已超额完成1957年的增产指标。)
具体地说,我国粮食作物总产量中,以稻谷所占的比重最大,经常在42%以上,战前最高年(1936)产量为五千七百三十四万一千吨,1949年曾降至四千八百六十四万五千吨。但到1955年已上升到七千八百零二万四千吨,也就是说,二十年内增长了36%以上。去年由于抵抗灾害和改革技术的成功,预计产量八千四百万吨左右。
小麦在我国粮食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小,经常在13%左右。战前最高年(1936)产量为二千三百二十九万五千吨,1949年降至一千三百八十万吨,1954年曾一度上升到二千三百三十三万吨,超过战前最高年水平,但1955年又回落到二千二百九十六万五千吨。去年全国小麦普遍丰收,预计产量二千五百万吨左右,可超过战前最高年水平7%以上。
我国棉花的总产量,战前(1933—1937)平均年产量为五十四万吨,最高年(1936)产量曾达八十五万吨。1949年降至四十四万五千吨,较最高年产量几乎跌落了一半;可是到1952年,就迅速地上升到一百三十万吨,也就是说,三年之内,几乎增长了两倍。较战前最高年水平也增长了54%。去年,虽然我国的主要棉区如河北省等,遭受了严重的灾害,但预计产量仍可达到一百五十四万吨左右,可达到战前最高年水平180%。
总的看来,我国农业增产的速度,已经基本上超过了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水平。怎么能够说是太慢了呢? (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