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沈阳商业网收缩过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1-12
第3版()
专栏:

沈阳商业网收缩过多
本报记者 金雨困
在沈阳居住,经常使人感到很多的不方便。早晨想吃点豆浆、烧饼,也找不到小铺。有时要买包香烟,也得跑很远的路。有些街道,好几里地也看不到一家商店。如从中山广场到小西门长达六里路,居住着数十万居民,却没有一家百货商店。从南京街到妇婴医院,八里路中仅设一个小型百货门市部。到了假日,居民就拥向市中心的大型百货商店。由于过于拥挤,以致商店维持秩序和保证老幼、妇婴的安全也有困难。太原街联营公司(最大的百货商店)有的顾客从东门进去,夹在人群里连柜台边也没摸着,又被人群从北门挤出来。
拥挤——这是社会购买力上升的征象之一。沈阳市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几年来人口已增加了36%(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是1942年,全市有一百五十七万人口,1956年6月全市人口为二百一十五万)。社会购买力1956年较1950年提高了两倍左右。但是沈阳市目前商店的拥挤除了购买力问题外,还有其它的因素,这就是历年来商业网收缩过多——无论大小商店和商贩都大量减少。前几年,由于购买力上升较慢,问题还不是如此深刻和尖锐。自1956年下半年社会购买力情况起了极大变化,长期积累的问题都集中地暴露出来了。
先看大型商店。沈阳的商业区有三个:中街、太原街、北市区。最老的是城里的中街。这里原有大型百货杂货商店二十七家。一些著名的老店都集中于此。现在中街经营百货杂货商店仅剩百货公司第二商店等七家,其余二十家都已作了办公室、批发部、生产资料商店和职工宿舍了。还有三个大型商场,除了一个商场最近恢复为二商店的门市部外,其余也都不存在。太原街由原有九家大型百货商店减少到五家,北市区也由九家减少到一家,三个商场也没有了。
同居民关系最密切的还是中小型商店。据一些老沈阳人谈,在1936年以前,沈阳的许多街道并不像现在这样稀稀落落的,也是商店毗邻,繁华近似北京。市内的一条大街——中山路过去商店一家挨着一家,现在却是寥寥可数。除了一副面孔的地方贸易公司新设的小商店外,老一点的百货店和绸布店已几乎绝迹。中小型商店大量减少和品种不全,势必增加大商店的压力,买东西不论大小贵贱都非去大商店不可。如百货商品70%的卖钱额集中在百货公司的五个大商店。解放前沈阳也有夜市,主要商业区也要营业到深夜十二时左右。现在,大部中小商店五点半就关了门,大商店至迟八点半也不营业了。本来平时可买的东西也非集中到假日不可。1956年以来,串街的商贩也减少近一半,沿街卖饺子、馄饨、烧麦、油茶的商贩也几乎绝迹。
沈阳的服务性设施也与二百多万人口的工业城市极不相称。原有能容纳百人以上的大旅社如亚洲、中央、永安、魁星、辽东等十多个都已被作为办公室和宿舍。现在沈阳每天有数百旅客没有地方住,只能借宿浴室。过去著名的饭馆如鹿鸣春、厚德福、洞庭春、明湖春、志诚等现均已停业,仅剩勺园、香雪等寥寥数家。比较像样的洗染店和理发店也很难找到。
在沈阳的一些繁华街道,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沿街的商店门市房屋,现在都已挂上了机关的招牌。其中尤以商业管理机构的招牌为最多。市食品、百货、仓储及省交电、五金、医药等公司和省百货批发站等机构的办公室或宿舍,都是过去的一些大型商店、旅社和饭馆。一些经营批发和生产资料的商店,也都设在繁华街道上已停业的大型百货杂货商店里。其它机关如省农产品采购厅的办公室,也设在过去沈阳三大百货商店之一的旧址;旧松花江商场现已成为市公安局的招待所。有名的鹿鸣春饭馆现已挂上中共沈阳县委的牌子。其它如市房地产管理局、南市区人民法院、市工商联及东北工业陈列馆等单位也都占用了商店房屋。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商店逐年减少,商业管理机构逐年增加。1955年全市有专业公司十四个,1956年增至二十五个。商店少,顾客拥挤,许多营业员不得不过度紧张操劳,以致病者很多。一方面有些商店营业员不足,而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却越来越多。沈阳市第一商业局所属十五个公司全部人员中,直接从事业务的营业人员仅占37%左右,其它行政管理勤杂人员却达63%左右。其中五金、交电等公司管理机构人员都要占三分之二左右。沈阳的两个旧物委托商店,过去受服务业公司一个科四个人管理,信托公司成立后就变为六十二个人管理,仍然完成那么多的任务。许多公司实质已成管理局而不是业务机构。私营商业过去管理人员是较少的,但合营后也大为膨胀。如饮食业公司虽经精简,但目前和平区的管理人员仍达四百七十多人。有的饭店由原一个经理一个会计增加到三个经理四个会计。因此有些商店由于管理人员太多而不得不月月赔钱。如糖业糕点公司所属三个商店,所得毛利仅能维持开支的一半左右。食品杂货公司共有十六个商店,却有十一个是赔钱的。
解放初期,私营商业曾得到一定恢复。但到1952年“五反”期间,由于对利用私营商业及保存和发挥原有商业网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对当时私营商业存在的困难缺乏应有的扶持,有些还采取了错误的排挤作法,以致许多私营商店无法维持而停业不少。许多著名的具有特点的老店大部是在这时停闭的。特别是较大的五金、百货、绸布商店减得更多。这个时期,国营商业网虽有极大发展,但仍很难补此不足。在全行业公私合营时期,在经济改组中,又盲目地大量合并,撤销了许多零售店和门市部。据统计,全市参加合营和组成合作商店的有八千八百三十二家,现已并成二千五百九十四个点(当然,其中也有并得合理的),减少了零售点三分之二以上。众多的夫妻老婆店也大量合并了。食品杂货和百杂货小铺由一千三百五十七个点减少到五百零五个点。和平区食品杂货第七合作商店由四十七个点(其中有三十七个小摊贩)减少到四个点。此外,在这个时期,由于商业机构划得过细,也促成部分供应点的减少。如原分布在各个角落的综合性小商店,因原属公司划细后,为了减少兼营业务,在二百二十六处门市部中撤去了不少百货、西药、杂货等商品柜台。在经济改组中虽一再发出警号,但是盲目合并撤销商店的现象实际并未得到制止。因此留下的问题很多。过去全市有五百三十六家豆腐店,后边做前边卖,很方便。改组中,为了集中生产,合并为一百七十一个生产点,企图向大型豆腐加工厂发展。集中后只管加工停止了零售,并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结果由于供应点减少,连买豆腐也非排队不可。过去全市有四千多个成衣铺分布在大街小巷,专做零活和翻旧整新,改组后合并为七十一个合作社,五百八十七个门市部,只愿承揽大批加工不愿接零活,这就造成了冬季居民棉衣无处缝的严重局面。私营煤炭店亦由过去三百零二个供应点减少到八十九个,由于供应点的大量减少,加上运输力的不足,入冬后虽大煤厂存煤很多,却无法分配下去,造成了取暖煤供应的人为紧张。过去煤炭店还兼营劈柴、石灰、砖瓦等,既便利于群众又可调剂淡旺季忙闲的不均。合营后因煤炭店属煤建公司领导,只供应煤不兼营其它,这样就是买到了煤也买不到劈柴。这些,就使今天沈阳商业网的问题更加复杂。
合理的设置和调整现有的商业网,已成为沈阳市居民生活中的一个迫切问题。城市原有的商业网,是经过多少年来的调整增减才形成的,它的设置都有一定的根据,也较便利于居民的。因此,没有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就轻率任意变动,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恶果。商业机构的设置和经济改组,目的都应该是为了便于居民的消费。有的商业管理机构借口便于管理,要求进一步集中,减少供应点;有的借口业务划细减少兼营或供应点的情况,应该彻底制止。目前重叠臃肿并且严重妨害了基层单位工作积极性的商业管理机构,需要大刀阔斧的精简,把大量的人员解放出来用在增设的供应点上。解决大型商店的不足,目前要靠国家大量投资是有困难的,但是可以利用调剂原有商店用房,这随着管理行政机构的精简,并从为二百多万人民消费便利的观点出发,只要领导下定决心,已被占用的大量商业网用房的合理调整是可以办到的事情。设在繁华街道上的批发机构和生产资料商店也可迁移。同时,在商业区适当设置专业商店也可减少大型百货商店的拥挤现象。至于设置和恢复中小型商店,就要比大型商店容易得多,其中在改组中盲目合并的需要首先恢复。供应人民生活用品的手工业生产单位,也可考虑恢复过去附设的门市部。过去许多机关企业曾自设小型合作社,也未必不是增加供应点的办法之一。总之,可以想的办法是不少的。现在沈阳市的领导机关已开始注意研究这个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