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阅读
  • 0回复

走访阳邑招待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04-03
第2版()
专栏:

  走访阳邑招待站
奇之
最近因公来阳邑,忽然看到大街路北的一座高大而宽敞的店房,雪白的墙壁和鲜明的毛主席朱总司令像片吸住了我。我踏上石阶才看到门外挂的一块黄底黑字大木牌,上面写着:“武安县第七区阳邑镇招待转运站”。
我怀着新奇的心情走进门去,访问该站一位身着黑袄裤的招待员同志,他就坐在房子正中两张桌子旁的长凳上。房子的东间挂着白布帘,墙上挂着“兑米处”。西头后套间的门上挂着“女同志宿舍”。前窗下是座一连三口大小不同铁锅的炉灶台,头上的一口大锅上,正冒着水蒸汽。水缸里满缸清水,案板上放着许多刀、杓、碗、筷和其他炊具。从这房还可看到后院:五间北屋,中间的门上挂着白布帘;东西两排是十六七间的敞房,都有石槽;西排房的南头堆着干草捆;两匹枣红马在吃草。
我边看边和他拉话,问他这站是什么时候开设的。据答已有半个多月了,是专门招待过路军人和工作人员的,休息、住宿早晚不误,除米票和草料票可随时兑换外,其他一切水火都是免费供给。
这种对行军如此方便的招待站,使我回想起了过去陕甘宁边区公家设立的“兵站”。但是这站的招待员却是民选的老百姓。我就问他:“那末,站里的一切开支,从那里来呢?”
对于这个问题,告诉我最详细的是镇公所的李秘书,原来这招待站的制度,早在几年前就有了。以前是设在离大路很远的二道街上,客人寻找不方便,而且光管找店和兑米,招待工作则由各店家轮流负责。可是店里往往客多人杂,军政同志来晚了就没了房子。店家感到很多困难与麻烦;行军者也都难得到吃睡的舒服。因此写了军民两便计,特将招待站与店房合并,且移设大路旁,民选站长和刘洞等五人负专责,直接受镇公所领导,其经费则由全街店家集股的二十四万元基金营利充作,并负责为军政同志换替拨差(商同镇公所,轮派各住户)。现在初设,每天住宿者已不下四五十人,房子尚不够用,故即准备将东西敞房装修成宿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