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钢的增产和党的领导 邵象华谈反右派斗争的必要和发展我国钢铁工业的途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7-03
第3版()
专栏:

钢的增产和党的领导
邵象华谈反右派斗争的必要和发展我国钢铁工业的途径
我完全同意国务院、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报告。
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现在尤为必要
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演和周总理的报告又一次擦亮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更好地辨别是非,认清前进的道路。作为钢铁工业工作的一分子,我参加了讲演中所提到的全国钢产量在短短七年中从十几万吨提高到四百几十万吨的工作。我理解钢产量的增长对于目前还是贫穷落后的我国的特别重大意义,也深切地体会到这巨大的成就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克服过多少管理上的、技术上的、物质上的和思想上的艰巨困难才达到的。我坚决相信只有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使我们能够达到已有的成绩,完成今后更艰巨的任务。因此,前一个时期出现的章伯钧、罗隆基、章乃器、储安平、葛佩琦等等对党诬蔑、企图推翻党的领导、退向资本主义的那些荒谬言论,是不能容忍的,我坚决反对。
这次社会上的反右派斗争对我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回想最初在报纸上看到这类谬论的时候,我虽感到太片面、太夸张、太不符合事实而气愤,但当时并没能充分觉察出它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危险本质。这说明自己虽然几年来也学习了一些马列主义,但政治嗅觉仍然是很不灵敏的。这是一响警钟,使我认识到加强政治学习、继续改造自己,树立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世界观,现在不但是仍然必要,而且更加必要了。我要牢记毛主席辨别是非的六条标准,作为衡量自己和别人的言行的准绳。
鞍钢部分领导干部 缺乏踏实的工作作风
我还想就钢铁工业的一些问题提点意见。党和政府经常号召增产节约、勤俭建国。几年来我们鞍钢职工响应中央号召,在这方面是取得了成绩的。例如,去年生铁生产比前年增加了35%,钢锭增加87%,钢材增加74%,四年完成了五年计划。但检查起来,浪费的成分也还不少。过去我们扩建的几个厂采用了可以说是国际的最高标准,其中有些东西现在看来是很可以节省的。只举几个例子,有的厂房采用了机械化开闭窗户的装置,有些非生产建筑太考究了些,也有某些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装置在目前并非必要,可以留待以后添设;在有的改建工程中对原有生产设备没有考虑充分利用,作了过多的拆除重建等等。这些都使我们的基建投资增大,投入生产时间延迟,是不符合增产节约的精神的。目前设计单位正在按照勤俭办企业的原则,对尚未建成的单位进行修改设计,我想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相信可以省下不少钱来。
在生产方面,鞍钢的缺点也还不少。我们由于设备事故、技术规程制度执行得不够好,以及技术水平低而造成的产量和质量上的损失还是不少的。若干质量要求较高的钢材也没有能充分供应用户。目前有一些定额指标同苏联的先进企业比起来还是落后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增产节约,我觉得我们需要改进企业管理。主要由于准备兄弟企业和本企业发展上的需要,目前鞍钢的机构是比较庞大的,人员多,各级领导干部也较多。我想如果能很好分工合作,人多一些本来也并不坏。但目前我们的部分领导干部(党员和非党员,行政和技术干部都有),比较缺乏一种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有时倾向于单靠号召、布置进行领导,而不是深入群众,和大家一起工作,用具体指导和自己的榜样来进行领导。这样就不容易把工作真正作好,同时也不能提高群众和领导者自己的工作水平。因此,从领导起树立一种更踏实的工作作风,我看是十分必要的。党的整风无疑将使党员的工作作风更加改善;我觉得非党干部也需要、甚至更需要切实地整掉自己的毛病,提高思想作风。改进企业管理当然有很多内容,但我觉得这里谈的是比较根本的一点。
毛主席指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或再多一些时间我国的钢产量可能发展到二千万吨或更多。我们听了真是兴奋,而且将为超额完成这个目标而努力。在迅速发展钢铁工业的道路中需要正确解决许多重大问题;我想谈一下关于大、中、小型钢铁企业的配合建设问题。
为了解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一批小企业是合理的
我国土地广阔,运输条件相对的差,因此在有条件的地点建立小矿山、小炼铁厂、小炼焦厂、以至小炼钢轧钢厂,来帮助解决当地对金属的急需,是合理的。这样的企业可以采用简单的设备甚至手工业式的设备,基本上依靠地方的力量来建设,毋需占用多少全国性的设计、设备制造和施工等单位的力量;而且由于面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就开始生产总数相当可观的铁和钢。这种厂的缺点是一般不能利用低品位的矿,许多副产品不能回收,原材料及劳动力消耗大,因此总的来讲对资源的耗用是比较浪费的。但如上面所说,为了解决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需要,建立一批这样的小企业是合理的。
建设大厂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大厂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小厂
至于谈到永久性的、多多少少现代化的钢铁企业,那末每一个企业的建设规模问题都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对当前的和长远的利益加以仔细比较研究,才能够正确确定。但作为一般原则,我的想法是,对于生产大量需要的普通钢材的钢铁企业来讲(这类产品当然占全部钢材生产的极大比重),应该根据条件(主要是资源大小)尽可能建立规模大些的企业,而在资源条件不够建大厂的地方应建立中小企业。提出下面几点,作为考虑建厂规模的参考。
1.一般讲,每吨生产能力的基建投资,大厂比小厂低(设备很简陋的近乎手工业性的小厂不算)。例如,苏联有人根据苏联现有各钢铁厂的资料得出如下关系:
年产一百六十二万五千吨钢锭的工厂,每吨钢锭生产能力的基建投资为百分之百,那么,年产二百三十万吨的,投资只要89.3%,年产五百四十万吨的,投资只要81.9%。
我国建钢铁厂较少,没有系统的比较资料,但冶金工业部出的冶金报不久前在一篇社论中说,办一个年产一百五十万吨的钢铁厂所需投资,可以用来办九个年产十六万吨的中小型钢铁厂,总生产能力相同,而投资还可节省一亿五千万元以上。这和上列的情况是不同的。据了解该社论所根据的实际例子并不是很适于比较的。但即使确有这一亿五千万元以上的逆差,由于我们过去大厂的设计标准太高等等原因(鞍钢的情况前面已谈过),如果注意节约,充分利用国内设备,估计大厂要减少这样一个数目的投资是很可能的。建议政府责成有关部门作出在我国建立不同大小的钢铁厂所需要的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的估算,供今后建厂规划的参考。
2.大厂的产品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以一九五六年的实际数字为例,石景山、马鞍山、重庆等厂生铁的成本为鞍钢的一点一四至一点八二倍;天津、唐山、上海、重庆的钢锭成本为鞍钢的一点九至二点五倍;天津、唐山、上海、重庆小型钢材成本则为鞍钢的一点九至二点八倍。
(这些数字中包含了某些原料调拨价同成本之间的差别的影响,但这影响比重不大)在劳动生产率方面,鞍钢每个炼铁工人产铁量为上列各厂的五至二十三倍,每个炼钢工人产钢量为四至六倍。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巨大的差别并不是由于其他各厂工作作得比鞍钢坏。恰恰相反,这些厂无论在企业管理上或在技术操作上都有许多地方比鞍钢作得好。它们的成本高和劳动生产率低,主要是由于规模太小,以及小厂总是会存在的一些其他不利条件。不难想像,大、小企业间成本和劳动生产率如此巨大的差别,对于国家的长远利益是有极大影响的。由于一个钢铁厂建成后要工作很长时间,这一点是特别需要考虑的。
3.大钢铁厂的经济利益很大,因此尽可能扩大钢铁企业的规模,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产钢国家的鲜明的共同趋势。例如,按一九五五年初的情况,美国生铁生产能力的百分之七十和钢生产能力的百分之七十八是属于一百万吨以上年产能力的大厂的;西欧各国也在大力向此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的苏联就更不用说了,它在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极为艰苦时期就确定建立库兹涅茨克、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查波罗什、亚速钢厂、新塔吉尔等许多个规模最大的钢铁厂,直到现在也还在不断建立或扩建更大的钢铁厂。他们的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4.过去我们建设大厂是国外设计,成套用国外设备。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这样办当然消耗外汇较多,建厂时间也长。现在,我们自己已经有相当的设计力量,同时也有国外的标准设计作参考,因此有条件更快而且更好地根据国内具体条件按勤俭办企业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国内的机械制造业也成长了,极大部分的冶金设备已经可以自制。事实上即使是最大的钢铁厂所需的设备,除有些最新机器及个别特大的或特殊的部件以外,我们的机械制造业是能够作出来的。如果自制成套设备,只向国外订配自己所不能作的机器和部件,那末即使办大厂,由于技术问题而需要向国外订货的数量也是不多的,因此外汇消耗和交货时间都会比过去几年办大厂的情况大为减少。反之,如果把一个大厂分成几个小厂办,那末总的机器设备重量按常理不是减少,而可能增大,又可能产生数量方面的新问题。
同时,把国内冶金设备制造能力集中于制作大量较小型的、较落后的设备,对于提高机械制造的技术水平是不利的,对于以后建立大厂仍将造成困难,可能会影响总的钢铁工业发展速度。
5.由于钢铁工业较宜大规模开发,同时工厂靠近原料基地有重大经济利益,所以各工业先进国的钢铁工业就地区上讲总是相当集中的。例如,苏联钢铁工业集中在乌克兰、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美国四十八州中只东部三个相连的州就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百分之五十八以上,西德鲁尔区占全国百分之八十,法国在东北一角集中了百分之九十左右,英国三个集中地区也占百分之六十六以上。我国钢铁资源分布较散,鞍山、武汉和包头三个基地相互距离数千公里。现在已经探知的其他大的钢铁资源,分散在全国的各地区,也有条件作为新的大钢铁企业的基础。这样,我们在许多地区陆续建立大钢铁厂,集中地区情况将远不如上述各国严重。
6.我以为发展我国钢铁工业的主要途径应该和其他各国一样,就是按照具体条件(主要是资源大小)尽可能陆续建立大钢铁厂。继鞍钢、武钢、包钢之后,我们还需要许许多多其他的大型钢铁企业。由于每一个大钢铁基地的建设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复杂工作,我们不宜由于其他原因而轻易放松建立大钢铁企业的工作(勘探,设计,订货,设备制造,施工等等)。我觉得任何一时期的放松,都会对以后的钢铁工业发展速度发生不利影响。
也要反对盲目地一律追求大规模
虽然如此,我们不但有大的铁矿资源,也有不少小的,如几千万吨、几百万吨或更小的资源。它们不足以独立地维持大型钢铁厂,距离已有的或将建的钢铁基地可能也远。在那些地点建立中小厂,就近利用资源,满足地方需要,也是合理而且需要的。不但如此,钢铁工业中有些产品质量要求特殊而数量不大,本来就适宜于小规模生产。因此盲目地一律追求大规模,是十分不对的。甚至大型钢铁企业,为了提早开始生产和合理安排投资,一般也可以而且应该分期建设,并不需要从头起就规模很大的。薄一波副总理在他的报告中指出,大型企业的建设要同中、小型企业的建设相结合,并且今后应该多建中、小型企业。这对钢铁工业来讲也是正确的,而且特别需要正确的配合。
以上关于钢铁企业的规模的参考意见,虽然曾经和一些钢铁界的同志谈过,而且也吸收了他们的一些意见,但仍然是很不成熟的,提出来请代表们批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