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这是一朵什么样的“迎春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8-14
第3版()
专栏:

这是一朵什么样的“迎春花”?
本报记者 金雨困
光明日报记者殷毅奉命到沈阳“放火”。一到沈阳,这位记者就感叹地说:这里“正像残冬里偶而刮过一阵东风,大地依然是一片沉寂!”
要不是终于发现了这条“流速缓慢得几乎静止的河流”的下面“潜藏着激流”的话,看来就只能失望而去了。
这股“潜藏着的激流”出现于东北工学院。这位记者欢呼:这是沈阳的“第一朵迎春花!”(注:5月24日光明日报介绍了东北工学院右派分子利用鸣放进行反党活动的通讯,题为:“第一朵迎春花”。)
“迎春花”的由来
东北工学院这朵“迎春花”,在当时曾引起沈阳知识界的注目。为了交代这朵“迎春花”的由来,先说一说东北工学院的情况。
东北工学院的党组织,过去也曾犯过宗派主义错误;在肃反运动的初期,斗争的面也较宽了一些;这些缺点有些已改进有些正在改进。但是东北工学院的右派分子,却企图利用这些缺点扩大和制造矛盾,以达到其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目的。
鸣放初期,右派分子、机械系讲师、民盟成员陈尚炯和右派分子岳从风、王裕生等大为活跃起来。在盟的一次小组会上,陈尚炯将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怨恨都倒了出来,又安排了各人发言的专题。春假中,他们大量发展盟员,扩大右派力量,到处拉拢,互相渗透,三五相约于密室或南湖公园的林荫深处,畅谈心曲。其骨干人物就着手研究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的斗争目标和策略问题。陈尚炯把这个时期叫做:训练干部统一思想的阶段。
“第一枪!”
春假过后,陈尚炯等右派分子抓住了当时党委集中力量组织学生学习的时机,迫不及待地向党发起了攻势。一边策划将小组鸣放合而为全系鸣放,以壮大声势;一边扬言党委组织学生学习是“调虎离山”“害怕鸣放”,逼迫党委书记到会表示态度。在会上,由右派分子杨岳霖带头“将”党委书记的“军”,并声言“党委僵化”,“压制鸣放”,利用群众情绪发动了八十二人的联合签名,要求省、市委书记来院参加鸣放。
这时,民盟市委右派分子、宣传部副部长吴从枋和光明日报记者殷毅听到风声马上赶来。殷毅和他们说:“我走过全国不少地方,最难过的是党委这一关”。吴从枋就下令向党委“夺取鸣放的领导权”,陈尚炯就确定当时的行动口号:“击破党委这一关,党委已跟不上群众,民盟必须起来支持”。
在他们联名请求下,市委第一书记亲自参加了会议,并表示坚决支持鸣放,大家都很满意。右派分子唯恐刚煽起的“火”就此熄灭,就借口沈阳日报未刊载鸣放新闻进行煽动。在第二天的会上,即由陈尚炯亲自带头污蔑市委书记的报告“空洞无物”,“不支持鸣放”,是“彻底的官僚主义”,并扬言:“你不给登,我们就搞大民主”。跑来助威的另一右派集团头子、工艺系教授许冶同也在会上喊“冤”叫“屈”,他的“闯将”王格也随之叫嚣:“哪里有我们的祖国,到处是镇压!”
至此,右派集团认为“火势”已旺,决定立即夺取鸣放领导权,公开鼓动群众不要信任党,说“党委已陷于瘫痪状态”,同时将领导鸣放的中心小组内的党委委员、总支书记说成是压制鸣放的“顽固派”,要把他们排挤出去。从此机械系的中心组就成了全系及全院的右派反党活动的核心。
由于右派集团敢于“将”市委书记的“军”,因而被吴从枋誉为“可贵的第一枪”,并被认为是“全国的创举!”
幕后人
在投出“第一枪”的前前后后,民盟沈阳市委主任委员陈彦之、宣传部副部长吴从枋进行了频繁的幕后活动。在右派集团“将”了市委书记“军”后,吴从枋就从幕后转为公开临阵指挥。陈彦之、吴从枋批评了东北工学院民盟支部“软弱无力”,吴从枋要陈尚炯“三天用一次电话与盟市委联系,必要时随叫随到”,并总结了前一阶段经验指示右派集团:“目前党已处于被动地位,应抓紧时机赶快转入宗派主义、肃反问题、如何办校问题的讨论”。接着成立了民盟南湖工作组,在民盟的内部刊物上介绍了他们的“放火”经验,企图以东北工学院为据点,在沈阳各大专院校大事“放火”。
在吴从枋的指挥下,右派集团的进攻就从肃反和宗派两个楔子展开。他们首先把肃反运动说成共产党进行打击报复的“黑暗世界”。右派分子公开声称要“伸张正义”,“为被害者伸冤”要“维护人伦道德,尊重伟大宪法”。为反革命伸“冤”的英雄、国民党少将、工艺系教授许冶同在会上振臂高呼、痛哭流涕地控诉共产党肃反造成的“罪恶”。
接着陈尚炯等右派分子在会上张牙舞爪地叫嚣共产党员是“爪牙”,“宛如猴子,一敲锣就穿衣,……”,
“没有人性”,都是“靠党证吃饭”,只能起“秘密警察作用”。在大字报上大事污蔑共产党是“家天下”“皇亲国属”。学校党委成员大部被点名,说党委是“打击排除异己”的大本营,而“党委的宗派主义,又是市委培养起来的”,因此“整风是治标,清党才是治本”。陈尚炯等右派分子一再宣传“党委委员没有教学业务能力,靠他们怎么能领导学校呢?”他们异想天开地提出“教授执政”,还主张成立一个架于党政之上的“非常委员会”。
右派集团为了进一步掀起一个反党的高潮,陈尚炯等就积极从事制造“孙伟事件”。
孙伟是工学院前任党委宣传部长,思想品质恶劣,犯有严重错误,党委已作处理。陈尚炯也承认党委的处理是严肃和公正的。但他在市政协会上根据党委的调查和处理材料,仍然昧着良心作了恶毒的“从孙伟事件来看东北工学院的领导”的发言。并以恶毒的口吻质问市委。为把火苗煽得更旺,会后陈尚炯一再扬言比孙伟问题严重的有的是,企图使人相信整个党组织是一团糟。
与此同时,以许冶同为首的工艺系右派集团正在力图挑起第二个“孙伟事件”进一步煽火。
这就是殷毅所写的“再也不似冬日之沉寂,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春日风光”的景象。
“迎春花”雕谢了!
殷毅认为这朵“迎春花”的“成长壮大,开花结果”,“将可以计日而待”。但出乎他们意料之外,反右派斗争开始了。右派分子不得不被迫转入且战且退。6月15日沈阳日报刊载了该院丁国华揭露右派分子的反批评,沈阳日报为此发表了社论。陈尚炯的喽啰余大伟、郭福纯等首先出来组织反击沈阳日报的大会;一面教育他们的喽啰要有“斗争到底的决心”,并有“准备坐牢和讨饭的精神”,同时到处张贴沈阳日报,利用大字报、广播等工具进行反扑。右派分子计划将群众煽动起来后,就发动抗议沈阳日报的签名,从而把群众引向大街。但是这些阴谋终未得逞。
当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的社论后,右派分子杨岳霖诅咒说:但愿人民日报这朵宗派主义的大花迅速雕谢!但使他们遗憾的是迅速雕谢的却是这朵“迎春花”。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右派斗争,东北工学院以民盟右派为核心的反党集团的丑恶面目已经被彻底揭穿,被殷毅所赞扬的这朵“迎春花”,就这样永远雕谢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