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要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 甘肃省由缺粮到余粮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7
第2版()
专栏:

  要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
甘肃省由缺粮到余粮的经过
  张鸣
大跃进
甘肃原来是一个缺粮的省份,但现在已经变成了余粮省。
今年春秋间,甘肃地区遭受了相当程度的旱灾,但甘肃的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仍然取得了一个小丰年。据统计,今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是一百零三亿斤,按城乡人口一千四百多万计算平均每人可以有七百三十五斤粮食;如果扣除二十亿斤籽种和饲料,平均每人还有五百九十二斤。这就是说,今年收获的粮食足够全省人民吃一年零四个月的。
对比解放前甘肃人民的贫困生活,这真是一个大跃进。那时全省人口没有现在多,但每年总有百多万灾民。1949年算得上最大的丰收,而粮食总产量只有四十六亿多斤,按人口平均每人不过四百一十六斤,即使把籽种和饲料都吃掉,仍然达不到现在的口粮标准,何况那时的粮食多半集中在地主富农手里。丰收年如此,歉收年给农民带来的贫困和痛苦,就更加深重了。
解放后的八年间,甘肃地区粮食年产量几乎是直线上升的。以1950年的总产量为基数,在经济恢复时期,每年上升的速度平均是12%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每年增长的速度平均达到23%以上。
甘肃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共生产粮食四百三十一亿斤,超过原计划的14%多,每亩产量由一百零七斤提高到一百七十六斤。五年中收成情况是:一丰、三平(或偏丰)、一歉。但这种丰歉年景和解放前的丰歉年景是根本不同的。那时丰收年粮食产量并不高,而歉收年却意味着饥饿和死亡。现在的丰收年才真正是“粮食满囤”,而大灾年可以化为小灾年,小灾年能够变成平收年。1953年甘肃是个大灾年,但却收获了六十亿斤以上的粮食,比大丰收的1949年还多收十四亿斤。甘肃农民们“糠菜半年粮”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合作化带来的好处
甘肃原来是个穷省,农民的家底非常薄。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但生产资料仍然很缺乏。甘肃地多人少,劳动力严重不足,大约每个劳动力要负担十四亩耕地,因此耕作粗放,单位面积产量很低。甘肃70%以上的地区是山区,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必须花很大的力量。这就是从封建剥削下解放了的农民积极要求组织起来的原因。
合作化后的第一年,1956年,甘肃人民就赢得了一个大丰收。这一年共生产粮食一百零九亿斤,比上年度增产31.8%。全省一万九千多个农业社,90%以上增产,80%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
有些人企图否认合作化的优越性,说什么“1956年的大丰收是由于天时关系”。事实胜于雄辩。1949年是“天时”最利的一年,可是那一年比这一年却相差六十三亿斤粮食。今年的“天时”并不利,而粮食产量依然达到一百零三亿斤。
生动的领导
农业合作化以后,甘肃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计划地向大自然展开了斗争。1955年夏天召开的甘肃省党代表会议上,曾经肯定了甘肃党领导农业生产的正确方向,这就是:抓住各地特点和主要增产关键,掌握各种变化规律,作出总体的、各地和各项的规划,及时深入地检查计划的执行,克服困难,努力争取超额完成增产任务。当时中共甘肃省委将全省分为大型水利区、干旱缺雨区、高山多雨区、高原丘陵区、民族杂居区、牧业区、林业区和城市郊区等八类地区,要求每类地区要因地制宜地掌握不同的增产关键。
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各地气候悬殊很大。岷县等地年雨量达六百多公厘,而敦煌等地却只有四十五公厘。当北部和西部地区还处在冰天雪地的时候,南部地区已经春暖花开了。自然情况复杂,对农业的影响既有好处,也有困难。比如全省农作物品种繁多,麦、稻、谷、薯样样俱全,能种棉麻,也能养蚕,这就是它的好处。但是,甘肃的自然灾害比较多,严重的有旱、雹、洪、虫、风沙、霜冻等天灾,尤其是旱灾威胁最大。在北部引黄灌溉区和河西走廊雪水灌溉区,基本上都不靠天雨,那里是“无水即无农业”;至于中部二十七个县、市范围内,则是有名的干旱山区,那里年雨量只有七十到三百公厘,而且大都是集中在秋季。水土流失现象也很严重。据历史上记载,自1645年到1906年的二百六十一年中,共发生旱灾一百一十四次,平均每二年有一次。而道地的说法却是“十年九旱”。这种情况给甘肃农业生产改革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不过当人们认识了客观实际,掌握了它的特点,并采取了正确的领导方法和斗争措施以后,农业生产上就会挖掘出巨大的潜力。中共甘肃省委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而采取了分区领导的方法,使各类地区都能增产。
甘肃农业生产改革上的中心环节是向干旱作斗争。在这方面甘肃人民有着许多优良的传统。秦汉时代,银川和河西地区就兴修了不少渠道;陇东陇南山区老早就有了梯田;黄河边上转动着的几丈高的木轮水车是明朝人发明的;中部干旱地区的铺砂田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甘肃人民继承了这些固有的良好经验进行生产。他们的口号是:让高山让路,河水上塬,把天上、地面和地下的水都利用起来,为人民造福!
甘肃人民在兴修水利与干旱作斗争方面,表现了极大的革命精神。由于全省农民和干部的努力,解放后全省共增加水地近九百万亩,如以每亩增产一百五十斤粮食计算,共可增产粮食约十二亿斤,再加上水土保持一项,就可增产粮食二十多亿斤。以干旱的皋兰县阳窊窑农业社为例,四年时间,这个一直没有水地的农业社发展到一千一百多亩水田,平均每人有水田一亩二分多。今年这一带遇到小旱灾,全社还收入了四十八万多斤粮食,其中水地占总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而收获却占一半。今年全社平均每人可有五百六十多斤粮食。假若没有这一千多亩水地,每人占有的粮食只能达到三百来斤。
 解放后甘肃还扩大耕地面积八百六十八万亩,在农业生产技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也都是变成余粮省的重要原因。
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甘肃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从思想指导上来说,主要是由于同党内外的右倾保守思想进行了不断的斗争。
1955年秋天甘肃省普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甘肃地区出现了大变革大跃进的局面,农业合作化由入社农户的9.6%达到90%以上。
甘肃地区当时的右倾保守思想的主要表现是“甘肃落后论”,有这种观点的人,主张一切都要“慢慢来”,惟恐“冒进”出乱子。曾有一个时期,有些干旱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对于改变干旱面貌缺乏信心,在高山多雨地区,也流露过“山大沟深”的悲观情绪。但当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受到批判以后,和大自然作斗争的劲头就来了。
在中部地区有五百五十个干旱乡,几年时间就有一百五十个改变了干旱面貌。在高山多雨地区,从前是“天旱收山,天涝收川,不旱不涝收半山”,但现在他们提出的口号却是“争取山川一齐收”。 
       (新华社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