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团结多数 上下推动 结合生产 四川农村普遍进入整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9
第1版()
专栏:

团结多数 上下推动 结合生产
四川农村普遍进入整改
本报讯 大张旗鼓的整改热潮,已在四川农村出现。占全省农业合作社总数61%的十一万多个合作社,在分清两条道路大是大非的基础上,11月中旬普遍进入整改。许多地区首先进行了整党整团,然后再进入整社、整顿干部作风。通过改善党群关系、解决经营管理、互利政策等具体问题,使党员和群众、干部和群众以及中、贫农之间的团结更加增强了。与此同时,各地结合学习讨论农业发展纲要,展开发展生产的两条道路的争辩,制定生产计划,掀起生产高潮,从而使广大农村出现了万象更新的局面。
放手发动群众,边放、边整、边改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鸣放中,几乎每个乡的群众都提出了几千条批评建议的意见。许多社以监委为中心吸收群众代表,组成了整改小组,对群众意见进行整理排队和调查核对工作,凡能立即解决的马上加以解决。六区二百多个农业社在最初鸣放的几天中,对群众提出的一万五千条意见,及时改正了五千八百件,不仅推动鸣放更加深入透彻,而且,争取团结了多数,帮助群众迅速划清界限,使反社会主义分子很快孤立起来,大大缩短了运动的时间。
第二个特点是上下推动、左右围攻、全面整改。对于鸣放中凡是乡社基层组织所不能解决的,以及涉及到县级以上领导机关和专业部门的问题,经过乡支部整理归纳后,转交县委整改委员会,然后,各部门在县委统一领导下,结合机关整风,逐条逐件研究处理群众的批评。这些批评,有许多都是过去机关整风中所没有涉及的问题。通过这些具体问题又推动了机关的整改工作,使领导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什邡县皂角乡群众对县级机关铺张浪费、生产计划不因地制宜、收购验收标准不一、市场缺乏管理、农村商店营业时间违背农民习惯、火柴厂出产火柴没有装满、妇联和法院忽视婚姻法宣传等,提出了一百四十二条意见。县级各单位的整风小组根据群众这些批评,马上召集专门会议讨论制订了改进方案。农民批评到集镇上买肉排队,太耽误生产时间,服务部门便把供应点扩大分散到农业社。这些改进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由于各机关严肃对待群众批评,坚决改进工作,因而又推动了农村的鸣放和整改。
紧密结合生产,大张旗鼓地采用各种方式掀起整改热潮,是这一阶段的第三个特点。整改中,各地结合讨论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普遍制定了1958年的生产计划。全省在及时播种完四千七百多万亩小麦、油菜、葫豆等小春作物以后,掀起冬季积肥、兴修水利、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高潮。为使整改直接推动生产,不少地方通过大字报、黑板报、广播筒和有线广播等各种形式,向群众迅速公布整改成果。对于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县人民委员会和有关方面,用出通告的形式,公开表示虚心接受批评,明文公布改进办法。有的县党政负责人还亲自参加乡人民代表大会和社员大会,直接向群众进行检讨,交代有关整改的问题,使群众的大小意见都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交代。”广汉县永丰乡群众提的一千四百五十四条意见,已经改正了一千四百件。各农业社由于普遍归还了社员的农具租金,调整了猪粪价格,改变了不合理的调工制度,社员生产情绪提高,一个月增喂了八百只毛猪,十多天积了一百多万斤肥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