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阅读
  • 0回复

土改后我归村的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8-06-01
第3版()
专栏:

  土改后我归村的观感
郝海如
我村(左权县长城镇)是过去的一个落后村,人心散涣,至不团结。妇女除沙河、林县、邢台逃来之难民外,无一会纺织的。村南虽有旧水磨一座,因无人负责修理,早已成了废物。门边上的好地还种的不成熟,岗坡地更谈不到。劳动生产互助组、村合作社在土改前,虽经工作人员一再提倡,都没有组织起来。全村百零五户人家,内有五家地主富农,共养羊三百余只,在抗战期间早已被日寇抢完了!我认为日寇虽然投降,三五年内很难恢复养羊事业。我此次返村,正值春耕下种,见有六百余只一大群羊给村人轮流卧地,我以为这一定是外县外村的,问讯牧羊人,乃知是村中翻身农民为了积肥生产,在去年夏天组织起小份养羊,买下太谷羊群的。当时只买了百五十余只,今春即孳生成二百六十七只,连距我村三五里的殿上、道佛沟两村,合伙为六百余只。破坏了的水磨已由村合作社出资,在去年春初农闲时花了八百多工,按劳力顶股,修理成一座很好的水磨,规定先尽花户磨,本村邻村无人磨时,再由村合作社磨,磨费从廉,群众感觉方便。誊下旱磨的人力、畜力,牲口可以出外运输,妇女可以抽空纺织。因为全村的妇女都学会纺,大部已学会织,现在全村共有纺花车七十三辆,手拉梭织布机十三架,土机两架,不惟纺织可以自给,还能出卖一小部分。过去村中户少地多,不仅坡地荒芜,平地种的也不成熟。今则由百零五户,发展成一百三十一户(外来户即有二十八家,过去排外,现在不分地区,对移民尽量安置,所以发展的很快),村人由不团结转向团结,人情由刻薄转向忠厚。例如村人左锁孩,去年六月在村南路上拾得榆次运输队行李一卷,约值洋三万元,当即交到村公所,招人认领,不久原失主找来,给左锁孩两千酬金不受。最近又竭力响应领导上纠正左倾偏向的号召,对地主、富农尽量宽大,有畜力的帮助地富下种,以畜力变地富的人力,让地富参加群众互助组。例如我家过去虽是一个由富农变成小经营地主,但本人在旧社会曾任过高小、模小校长十三年,公款局经理,河北烟酒事务分局长等职,封建性很大,本年四月初在县反省后,返村时,估计我是旧社会的一个封建统治者,虽大部村人对我没有恶感,恐怕有少数人对我不能谅解;不料这些人念我父子十年革命,以功抵罪,不咎既往,借给我一石二斗食粮,调剂给我五亩多较好的土地,帮助我生产自救,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由此可以证明,领导上与群众是能明辨是非、不冤枉一个人的。同时,更感觉实行土改,不仅能使广大群众由穷变富,还可以由不团结走向团结,由落后变为进步,使我不由得感激愉快。抽暇记之,以告请我解放区被算地富,只要我们在政治上低了头,经济上缴了械,忠诚老实的与群众站在一处,群众是会对我们加以照顾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