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文字改革符合人民群众要求 许广平代表发言赞成实行文字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2-07
第10版()
专栏:

  文字改革符合人民群众要求
许广平代表发言赞成实行文字改革
我完全同意李先念副总理、彭真副委员长、薄一波副总理和吴玉章主任的报告,坚决拥护大会对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严肃处理。
自从去年夏季以来,由于党所领导的全民整风运动的顺利展开,特别是由于反右派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使我们国家起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景象。首先,工人阶级用豪迈的步伐,踏上了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征途,创造出许多突破指标的新纪录。农民群众冬季以来展开了热火朝天空前大规模的农业增产运动,正满怀信心地向“四”、“五”、“八”的先进指标迈进。成千上万的国家干部和知识分子,也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热烈地响应了党所提出的“下乡、上山”的号召。全国各地,到处充满着社会主义奋斗的战斗气氛,一个波澜壮阔、气势汹涌的生产建设高潮,已经在我们面前兴起来了。
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事实正是这样,现在广大的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迫切地要求掌握文化。为了使科学文化有效地为生产服务,为了创造条件使劳动人民迅速地掌握文化,这次吴玉章主任向大会提出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我认为是适时的,也是需要的。建议大会对它进行热烈的讨论,并作出相应的决议。
现在,我想就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发表一点意见。
(一)
既满足工农群众的愿望 也符合知识分子的要求
汉字难认、难记、难写,使全国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在这方面吃了不少苦头。一个工人同志,那天不和钢铁、高炉、机床、钻探机见面,但是如果汉字不简化,那末,工人们去认识、书写钢铁的“鐵”字,高炉的“爐”字,机床的“機”字,钻探机的“鑽”字,真是谈何容易!一个农民,一年四季不知要干多少种活计,但是如果汉字不简化,那末,生产工具的名字,如镰刀的“鐮”字,铲子的“鏟”字,锄头的“鋤”字,铡草机的“鍘”字,缰绳的“韁”字,?头的“?”字,臃脖的“臃”字,镲子的“鑔”字,打谷机的“穀”字,等等,要会认会写,那不知要花费他们多少精力与时间!如果写繁体字,那末,“雙輪雙鏵犁”这五个字,就要写八十三画!小孩子更不用说了,当你看到他们尽力企图把一个生薑的“薑”字或者鸾凤的“鸞”字规规矩矩填进方格子里去的时候,你就不禁会感到汉字对他们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就说我们这些和汉字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知识分子吧,简笔字的推行,使我们在书写上也得到不少方便。我们的党和政府,制定和推行“汉字简化方案”,大力推广普通话,现在又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用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来帮助识字和推广普通话,这就可以大大减轻学习汉字的困难。这些文字改革的措施,不但满足工农群众的愿望,而且也符合知识分子的要求。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互相学习,共同努力来发展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兄弟民族除了学会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外,还要求学会汉族的语言、文字,汉字的繁复,给兄弟民族在学习上带来的困难,比汉族人民所感受的更大,应用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一定能够使兄弟民族学习汉族语文得到很大的便利。有些兄弟民族,正在政府帮助下,改革或者创造他们自己的文字;在兄弟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也在努力学习兄弟民族的语言。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施行,无疑的是为兄弟民族创造文字奠定了共同的基础;同时也为汉人学习兄弟民族的语言创造了有利条件。
尤其在今天,党向我们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要在不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的先进科学水平,如果文字不简化,不改革,我们的学生,就是“十载寒窗”,也还弄不通本国的文字,费时误事,怎么能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呢?所以为了国际文化交流,为了向科学进军、赶上世界的先进科学文化水平,文字改革也是我们非做不可的一件大事。
(二)
消除对文字改革的怀疑和顾虑 要做“促进派”不要做“促退派”
现在,极力反对文字改革的人是很少的,可是,由于认识上的不同,有些人对这问题还可能有若干怀疑和顾虑,我在这里只举出两点谈谈。
(1)有的人认为过去这么多年,我们没有搞文字改革,没有搞汉语拼音,也一样过来了,今天何必非要这样作不可呢?这是忘记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过去,我们的劳动人民,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他们不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而且在文化上也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和权利。那时,文化被操纵在少数人的手中,今天,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得到了解放,为了迅速提高生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他们迫切的要求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种要求是完全合理的。再说,在以前的社会里,由于小生产的简单劳动和分散经营,劳动者没有文化知识,还可以进行劳动,但是在今后高度集体化和电气化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一个劳动者如果没有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怎么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怎么能充分尽到主人的职责?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不行的。”又说:“不识字的人立于政治之外,必须首先教他们识字。”(以上引文均见“苏联扫除文盲运动和工人教育”第三页)因此,国家应该设法满足劳动人民的要求,应该为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创造有利条件。可是,前面已经说过,繁杂的汉字给人们造成了多大的困难。这种文字,如果原封不动,不予改革,试问在繁忙的生产当中,劳动人民要费多少时间才能学会汉字、掌握文化呢?“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必须争取。我们要在十二年内赶上世界科学水平,要在今后十五年或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可见“时间”是重要的。文字改革,缩短了劳动人民学习和掌握文化的时间,从而也就加速了经济建设的脚步。因此,文字改革和经济建设是有直接关系的,它对我们来说,实在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
(2)有的人认为拉丁字母是外国的东西,用它为汉语拼音,感情上有些抵触。党和政府一再指出:当前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目的是用它来为汉字注音,并不是马上就要用拼音文字来代替汉字。由于汉字难认难记,从很早到现在,我们古人就用各种方法为它注音。比如直音、反切、注音符号等,都起过这种作用。现在我们用拉丁字母来给汉字注音,和从前一样,也是为了给人一种“识字拐杖”。不过它比以前的几种方法更科学、更简便,这有什么不好呢?党和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对外国的东西,必须批判的学习,吸收他们合理的东西,抛弃他们不合理的东西,现在拉丁字母已经为世界上将近六亿多的人口服务,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呢?如果说,仅仅因为它是外来的东西,就使我们对它没有好感,那末,为什么公元我们可以用来纪年,西药我们可以用来治病?火车、电话、拖拉机等等,原来也不是我国固有的东西,利用它们为我们服务,并不会发生感情上的抵触。要知道字母也是一种工具,它可以为任何人、任何民族服务的。我们把拉丁字母这一套工具拿过来,按照汉语的需要安排配置,它就成了汉语拼音字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了。认识了这一点,就不会对这套字母发生什么感情上的抵触了。
总起来说,在文字改革问题上,多数人是衷心拥护的,虽然有些人还有点犹豫不决。我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六亿人民的急迫需要出发:我们究竟是要六亿人民共同享有文化呢?还是仍然只由知识分子独享文化?知识分子是要克服自己不合时代要求的旧习惯,改变脱离人民的坏毛病呢?还是仍然由广大劳动人民迁就他们,从而妨碍生产的提高,阻碍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是说,在文字改革问题上,我们要做一个“促进派”呢?还是要做一个“促退派”!在这里,何去何从,必须要自己选择道路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