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阅读
  • 0回复

没有荒山废地也能大量种树——参观江苏睢宁县安全社四旁绿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3-01
第2版()
专栏:

没有荒山废地也能大量种树
——参观江苏睢宁县安全社四旁绿化
赤布 韩泽 陈哲
在寒冬腊月里,我们随着前往参观的人流,来到了人们赞扬的四季常青的江苏睢宁县安全农业社。
踏上安全社的土地,我们就像进入了浓密的树林。沿着社界,树木恰恰构成了一座方城。圩堤道路两旁都是新生的林带,庄前宅后都是绿树的中心。坟茔都隐蔽在苍松翠柏里,池塘被笼罩在茂密的枝干下。
正当数九的腊月天,人们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已经是奇迹了。可是听了全社的植树数字,就使我们更加惊喜。社主任史永涛介绍说:我们是一个四季常青的农业社,冬天美,春天比现在更美。全社只有六百一十八人,已植树十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棵,平均每户八百六十二棵,平均每人一百八十多棵。其中公有树七万余棵,社员私有树四万三千四百三十三棵。
先从沟旁开始
社主任史永涛告诉我们说:“获得这些成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头碰到了许多思想阻力。当时的副社长宋有贵坚决不同意植树,他说:‘栽树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还说:‘树会遮住太阳,影响庄稼生长。’1956年,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公布后,国家号召我们绿化。我们是党员,一定要响应。于是我和史永信、王存才等几个人就带头先干起来。没有树苗,我们把自己的树苗投入社里。怕树遮农田,我们就从梁西沟开始。别人不肯干,我们就自己来。结果,……”他指着一丈多高、大碗口粗的两行树木说:“就绿化了三里长的梁西沟。同时,我们又向群众宣传绿化的好处,讲解避免树荫遮地的方法。就这样使不少人跟着干起来了。”
“植树运动开始后,发现还有很多人嘴说栽树好,可是不行动。什么道理呢?一了解,原来这些人是怕栽树归公,自己得不到好处。社委会研究了这些政策问题,就向大家宣布:自留田栽树归自己,给社里栽树记工分,投给社里的树苗给苗钱。这样一来,栽树高潮就开展了,很快就把社的四旁几条大圩绿化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树木方城。接着,就绿化社里的‘四旁’。两年来,已在圩堤、路边植树七万棵,在庄前宅后植树三万六千多棵,在坟滩沟边植树七千八百棵。”
分层密植
从梁西沟到社房去,是一条安中路。安中路长度近两华里。路的两旁各有一行树。每行树的品种都是五种,一丈多高的钻天杨耸立在半空中,寒风吹来响声飕飕;比钻天杨较矮的一排是七尺多高的垂杨柳;垂杨柳下面的枝条拂打着碧绿的松柏顶端;松柏的蓬头下面还有一排三尺多高的乔木桑;最下边还有一排高不足尺的小树。这些树间植在一起,株距虽然只有二尺,但因为树头是分层生长,都很有秩序地占据着自己空间,互不打搅。向深远处望去,像是两条多层的树木牌楼,又像一条绿色的森林胡同。五种树木交叉间植,叫做“分层密植法”。史永信告诉我们,他们摸索出这种方法以后,大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全社平均每人只有二亩地,又没有荒山、河滩、废地和义冡,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只能植树三万棵。采用这种办法他们就植树十一万多棵。
走出安中路,我们来到了安东路。这是一条支渠的圩堤。圩堤的两边也有两行树。每一行都是钻天杨、桑树和紫穗槐三者间植。西边的梁西沟是松树和柳树间植。南边北边的圩埂是松树和桑树交叉生长。每条路边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绿化的。
树下育苗
社主任和史永信,带着我们参观了他们的苗圃。在二亩多面积的苗圃上,长着松苗和桑苗。我们问:这样多的苗一个社能用得完吗?史永信兴奋的说:“用不完,要卖出一部分支援兄弟社。两年来,已经卖出苗子十三万棵,还帮助绿化了本县烈士公园和无名荒山。十三万棵,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我们不明白两亩苗圃怎么能出产这样多的树苗。另一个老社员史希洲指着树行下边的树苗说:光靠成片的苗圃不行,我们还有这样的苗圃。这时我们才注意到大树底下还有许多种植很密的树苗。
在大树底下育苗,我们都还是头一回看见。我们都问,在吸收养料方面,树苗怎么能争夺过大树呢?
老农史希雨在一旁解释说:“这用不着烦神。大树根深干高,树苗根浅干低,它们在吸收水份、养料和阳光时,是互不影响的。”树苗长得非常茁壮的事实,使我们相信他的解释是正确的。主人们把这种育苗方法,叫做“树下育苗法”。
绿化好处大
使我们奇怪的另一点是没看到一棵被损伤的树苗,不管大树小树全部修理得很整齐。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已经订了护林公约,还成立了护林小组。
社员们为什么能这样自觉呢?史永信说:因为大家相信了绿化的好处。拿我来说,我家过去十二口人只种十六亩地,粮食不够吃,全靠卖树买粮食。不久前我家先后盖过十三间房子,全是用自家的木料。再如育苗吧,这也能大大增加收入。1957年光卖树苗一项我家得五十元。他还指着一堆树叶说,靠它就使我们有草烧,有了沤肥的原料。社主任补充说:更重要的是能支援国家建设和增加副业收入,可以保护农作物,可以保持水土,栽桑还可以养蚕,腊条可以编筐。1956年灾荒时我们全县50%的人要救济,我们社没向国家要一个钱。
当我们快要离开安全社的时候,碰到几个老大爷正在前边插纸旗。随后有人在插旗的地方刨坑栽树。我们笑着问他:“今年还能栽多少呢?”他很有把握地说:“七万棵。达到每人三百棵。每户还要有十棵果木树。”
(原载新华日报,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安全社绿化示意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