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阅读
  • 0回复

杨发春——一一五岁的造林模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3-01
第2版()
专栏:

杨发春——一一五岁的造林模范
本报记者 肖明
参加贵州省第六届农林水劳模大会的年近五十岁的水利模范,向造林模范杨发春说:“杨么公,跟你一比,我还算个小娃娃呢?”这话把一房子的人都说笑了。可不是吗,杨发春已经一百一十五岁了,四、五十岁的人在他面前算得什么老呢!
杨发春是苗族,居住在贵州省黔西县桃井乡摩底寨。在他二十五岁以前,住的是他父母亲用木头和土垒起来的小矮房。那年,他想给自己家建一个五根柱的木架房子,跑到六十里以外的地方买了几棵树,几位乡亲帮他一块扛回家,每个人的肩膀都疼得不得了。这件事使杨发春久久不能忘怀。他想,人家的山上有树有林,为什么桃井乡的山上不能长树成林?就从这年起,他一面种庄稼,一面植树造林,九十多年里从没停止过。他栽的树有杉树、松树、柏树、白杨、青杠、桐树、梓树、棕树等等,到现在他已给八个荒山(约有五百多亩)披上了绿装。他家五代人共一百二十七口,就居住在这绿色的环抱里。1957年他还点了五升青杠子、二十斤桐子,栽了七百株杉树。
他爱他亲手抚育的山林,就像爱自己的孩子。每逢大雪冰凌天,他总是天一亮就到树林里去,用竹杆打掉树枝上的冰凌,给被冰、雪压弯了的树枝撑上杈子,或绑上夹板。平时,只要他有点空,就到坡上去照看林木,整地,锄草,采种和育苗等活动。来探望他的人,白天都得在山坡上才能找到他。为了保护林木,解放以前他从没卖过一棵树,他怕给后代人开了头,引起对山林的破坏。但他并不是个吝啬人,他的亲戚、朋友、邻居,无论谁需要木材用,他都有求必应。1956年摩底寨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主任动员他把森林折价入社,老人丝毫没有犹疑地说:“么,(他对年青人一律这么称呼)这是共产党的指示,我怎么会思想不通呢。可要是折价,这几个山得几千元,社里什么时候能还清!大家都是穷人,社里背一身账,我的心也放不下呵!”老人坚决不要折价就把山林全部入了社。大家当然不同意,最后老人只要了一身衣服的钱。
劳动给老人带来了健康,他已经有六十多年没有生过病。在省的劳模会上,他跟全体模范一同起居,开一天会,晚上还看晚会。眼睛看得很清楚,牙齿一个没有掉,炒苞米花他吃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如果没有人介绍,谁也想不到他已经一百一十五岁了。
尤其可贵的,老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很高的热情。在这届劳模大会上发言时,他曾响亮的说:“我只要活一天就要植一天树,这就是支援国家工业化。”他还对省委书记周林同志表示,他要带领着他的子子孙孙和社员们,把那些荒山都栽上树。
我们可以相信,他的伟大理想将会变为现实。(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