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新社会 大家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4-01
第3版()
专栏:

新社会 大家庭
本报记者 陈迹 温述仙
家家亮堂堂
在一大片树丛中,整齐地排列着一幢幢简朴的楼房。这里居住着几千户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的职工家属。初春的一个假日,我们到这里来访问。家属委员会主任高凤琴在她家里接待我们。我们一走进她家的门,就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屋里的一切东西都非常整洁,家具洗得发亮,特别是没有油漆过的地板很引人注意。不论卧室、厨房和厕所的地板,都擦得又白又亮,像刚用刀刮过的菜板;我们特意用手摸了摸,没沾上一点灰尘。高凤琴告诉我们:自从1952年以来,这里每家的清洁卫生都搞得很好,养成讲卫生的习惯,进屋都要脱鞋。她还说别家的地板比她家的还要刷得干净。后来,我们访问了好几家,家家地板亮堂堂,处处都很清洁。
组织起来 全面互助
我们感到很惊奇,为什么几千户人家,家家都能长期做到这样干净?我们一深入了解,发现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属们实行了互助。旧社会有句自私的话,叫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现在这里的家属却不分你我,不但共同搞好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还互相帮助各家搞好卫生。凡是怀孕、生孩子和年老体弱的家属,左邻右舍都经常去帮助她们收拾屋子、刷地板。阎秀英身体不好,没力气搞卫生工作。但是三、四年来,每星期总有四个家属去帮助她擦玻璃窗子、刷地板、洗大件衣物,所以她家的卫生情况一直都很好。
在这里,生儿育女、婚丧嫁娶和做饭买菜等,都实行了互助。这个工厂职工的家庭大部分是夫妻两人带几个孩子过日子,一遇到家属生病、生孩子,职工就要请假耽误生产;如果家属参加文化学习和社会活动,孩子就无人照管。因此工厂家属委员会把全厂家属都组织起来,以三、四十户为单位,建立了成百个互助组,依靠大家集体的力量,互相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如果你病了,互助组的家属轮流送你到医院,代你拿药,帮你做饭、带孩子。万一孩子闹病,大家也来帮助你。家属王海香的大孩子患猩红热,她陪孩子住了十三天医院。家里留下一个七、八个月吃奶的孩子,交给互助组。互助组家属轮流替她奶孩子,带孩子睡觉。她的丈夫照常去工厂上班,没有请一天假。他说:“互助组真解决问题,孩子照管得好好的,我连一小时都没有管过。”万一有个家属不幸去世,大家便忙着帮她缝寿衣、办丧事。要是她留下子女没人照管,互助组家属们就像母亲一样,每天帮助孩子做饭、收拾屋子,冷了还给缝棉衣,做鞋子,直到孩子的父亲找到人照顾为止。技师佟文魁的妻子死了,留下两个孩子,由互助组家属照管了一个冬天,佟文魁没有因为家务牵累而影响一天工作。
自从有了互助组,职工结婚前后的一切事情,都由家属们帮助料理。有一次,青年工人霍兆山要结婚,准备自己收拾屋子。家属们知道了,马上替他布置好新房,还替他缝被褥,接新娘,招待客人。他感激地说:“我们工厂的家属真像我的亲人。我要不使劲生产,怎么能对得起她们呢?”新媳妇过了门,有些家务事不一定都会做,互助组家属还热心帮助新媳妇学会家务事。
不用国家一文钱举办115个托儿站
哪一家总要有几个孩子,有了孩子,家务事就多起来。不少工厂家属因为要照管子女,不能参加文化学习和社会活动。但是,这里的家属孩子再多,也能参加各种活动。工厂家属委员会采用互助的办法,不花国家一文钱,举办了四种托儿组织,收托了二千六百多个孩子,占全厂学龄前儿童总数的90%以上,帮助家属们解除了孩子的拖累。这四种托儿组织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建立起来的。有集体的临时托儿站,收托参加集体活动的家属的孩子;有两班倒的临时托儿站,凡是参加文化学习的家属,根据上课时间的不同,互相代管孩子;有幼儿班,把近千个学龄前儿童组织起来,分成二十三个班,进行教育。每班有二、三个教员,由家属中选出人来担任,轮流给儿童上课。文化不高但懂得工农业劳动生产的家属,给儿童们讲爱劳动的课程,喜欢绘花的家属,教儿童们做手工;文化较高的家属,给儿童们讲爱祖国的课;唱歌跳舞请工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来教。每星期上四至六小时的课。冬天课堂设在家属屋内,夏天在屋檐、树荫下。此外,还有日间托儿站,凡是参加副业生产的家属和多子女的女职工,可以把孩子寄托在这里。光是家属办的托儿站和幼儿班就有一百一十五个,它们都是设在家属的家里,保育员也是由家属担任的,不要报酬,完全是义务劳动。托儿站、幼儿班的设备是家属们自己凑的。玩具是利用废物做的。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家属互助的事情还很多。像搬家、做针线活、买米、买菜等家务事,也尽量集体去办。一个人上合作社,就代买几家人的东西。有缝纫机的人家,帮助别人缝衣服,别人帮她做鞋子、补袜子。在换冬夏衣的季节,大家聚在一起,集体做衣服,裁的裁,打的打,钻眼的钻眼,七手八脚,几天工夫就把衣服做好了。家属搬家时候,大家帮她搬东西,收拾屋子。家属们还建立了一百一十四个储金互助组,储金二千多元,家属如遇到临时性的困难,可以借用。家属委员会还组织四百多名家属,成立洗衣组和缝纫组,为工厂和职工洗衣服,缝工作服,赚些钱补贴家用。1956年工会救济款六万多元,去年减少到三万多元。今年还打算再搞些副业,克服家属生活困难。
这里的家属互助工作,完全是自觉自愿的、没有报酬的集体主义事业。有了这种互助精神,就把几千户小家庭团结成一家人,出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风气。家属们由于互助互济,不但帮助千百个家庭解决了各种困难,保证全厂职工能够安心生产和工作;而且帮助家属解除家务的牵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安心学习文化。去年一年,互助组光是帮助生育、生病的家属就有两千七百三十人次,共达四千九百二十五天,使职工不因为家务事而请假。职工们说:“把我调到天边,我也不用记挂家里。”参加文化学习的家属经常有一千六百多人,她们考试的成绩比职工还好。
家属们看到互助组工作对国家、工厂和自己都有好处,所以干起来劲头越来越足。各个互助组都订出一些制度,使互助工作经常化;还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不断改进互助工作。例如照顾产妇,一般都规定七天,有病的可以延长时间。过去互助组每天自动轮流去三个人,一个叫外勤,负责请医生,买东西;一个叫内勤,负责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另外一个叫托儿勤,负责照管产妇、内勤、外勤家属和自己的孩子。现在减为两个人,取消托儿勤。内、外勤的工作错开来做,不工作时,就负责看孩子。
给大伙办事 人人都乐意
这种互助工作,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做得这样好的。有些家属不了解互助的好处,她们说:“我不需要别人帮助,何必去帮助别人。”许多家属不愿做家属小组长,她们说:“吃人饭,蹓狗腿;跑破鞋子,还挨人埋怨。”全国著名的家属模范高凤琴团结了一批积极分子,带头帮助别人。她们不嫌脏,不怕累,不怕挨骂,那家有事就主动去帮助。得到帮助的人很受感动,转变了看法,有的成为积极分子。毕纪相的妻子最初不参加互助组,她认为自己家里收入多,有事可以雇人做。后来她婆婆突然摔跤受伤,夫妇两人跟到医院去了,家里丢下三个孩子没人照管。互助组知道了,主动去帮助她照看孩子。他婆婆死了,大家又帮着做寿衣。从此,她体会到互助的好处,便积极参加活动,成了一个积极分子。现在家属积极分子队伍已扩大到一千三百多人。当上小组长的人都很高兴,感到光荣。她们说:“能给大伙办点事,谁都乐意!”
这个工厂的党委会非常重视家属工作,真正贯彻了职工和家属一齐发动的方针。全厂不论搞什么运动,都要家属参加,决定什么重大问题,所有家属都参加讨论。因此,家属们都很关心工厂,把爱厂和爱家密切地联系起来。她们都懂得,搞好家务,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力量。
(赵志方插画)(附图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家属委员会主任高凤琴(左)经常探望有病的家属。这是她探望顾淑兰。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