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天不下雨不靠天 有水丰收万万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20
第4版()
专栏:

  天不下雨不靠天 有水丰收万万年
  来宾从前全县情况是:有女莫嫁来宾郎 挑水好比上天堂 有件衣服无处洗 饮水如同喝药汤
  来宾现在不少地方是:西山有水库 东山有水塘 水从高处走 遍地稻花香
中共广西僮族自治区来宾县委第一书记 张文卿
有田没有水 十种九不收
产量年年低 生活常常苦
来宾县是广西僮族自治区一个十年九旱、十种九歉的地方。全县四十一万多人口,僮族占70%多。耕地一百三十一万亩,可耕荒地约一百七十万亩。解放前十三万亩水田中,保收田只有五万亩左右。一年中间降雨量很不平衡,“春季有云不下雨,夏季倾盆发山洪,秋季雨水贵似金,冬季晴朗少见云。”不但是田地无水灌溉,而且约有40%的村屯人畜饮水都发生极大的困难。这些村庄一般是一水四用:早洗脸,晚冲凉(洗澡),洗了衣服喂牛羊。就是有水的地方也是:“担水煮粥三分浆,白衫变成黄衣裳。”所以,邻县的群众就说:“有女莫嫁来宾郎,挑水好比上天堂,有件衣服无处洗,饮水如同喝药汤。”加以土质贫瘠,田地产量很低。在风调雨顺的1952年,粮食每亩产量仅有一百四十六斤;1956年实现了合作化,每亩产量也只有二百三十八斤。解放前的产量更低,群众生活很苦,一般的是:“早艾叶(野菜),午稀饭,晚上还是照月亮(形容稀饭太稀,可以从饭碗里见到月亮)。”那时,群众以“四靠”维持生活:一靠天下雨,二靠打柴烧炭,三靠打长工,四靠外逃谋生。山林都砍的光光的,所以造成:五天无雨田干裂,半月无雨就成灾,大雨处处发洪水,雨停山干田也干。由于群众生活苦,饮水又那样的不干净,来宾县便成了病魔的温床,像疟疾、痢疾、腹泻、麻疹等疾病,年年流行,严重地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群众对来宾这幅困境悲叹着:“旱灾害人几孤凄,重重病苦有谁知?眼泪流穿三层垫,床底挖塘养得鱼(指流泪太多的意思)。”解放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和采取发展生产的各项措施,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但是贫困的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群众还有“三靠”:一靠政府调粮供应,二靠政府发救济款,三靠向银行贷款。
来宾县是不是一个真正贫瘠不堪的地方呢?肯定的回答:不是的,来宾是块好地方。这里地处亚热带,四季无霜或少霜(寒潮强烈时也出现极短时间的霜冻),每年平均的降雨量在一千三百公厘左右,有水的话,一年可以两熟或三熟,这能说是块坏地方吗?来宾县的穷根子,就是缺水灌田。根治旱灾,来宾就会同祖国其他地方一样,是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的地方了。修水利,治旱灾,造山林,保水土,这是治疗来宾县“穷病”的万灵药方。
全县苦战四个月 水库水塘遍四方
 春旱虽久也不怕 从此不再求龙王
1956年实现了合作化,群众再不是以前的“四靠”了,而是:“靠共产党的领导,鼓起干劲;靠兴修水利,战胜干旱;靠合作社,搞好集体生产。”这一年,大抓了一下兴修水利。水利修起来的地方,面貌就改观了。但是,在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吹起了一股小台风,说什么“冒进了”,“主观了”,“只抓集体,不顾个体了”,“不顾社员家庭副业了”,“修水利太辛苦了”。当时,这股风很硬,我们顶住了一些,没有完全顶住,使工作受了些影响,1957年兴修的水利就比1956年减少了。究竟是1956年的“主观”好,还是1957年的反“主观”好?是修了水利改善面貌好,还是不修水利闹个人副业好?两年活生生的事实对比,使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恍然大悟。经过传达党中央三中全会的精神,又经过1956年和1957年对比算账,开展大辩论,1957年冬到1958年春,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大规模的向自然进军、消灭旱灾的大战斗。全县投入前线作战的有十五万多人,占总劳力的80%。四个月苦战的结果,兴修的大小水利可灌溉七十八万多亩,超过解放前几千年来所修水利的十四倍,超过解放八年来所修水利总和的二倍多。共用了一千四百四十多万个劳动日(支援工地运送粮食、柴草、石灰、洋灰、钢筋和其他各项资材所需劳动未统计在内),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了九十个工作日。共做了一千一百八十多万土方和一百五十六万多石方,平均每个劳动力完成了八十三点五土石方。水库坝首最高的十八点五公尺,水库坝首最长的达九百七十四公尺,库容最大的可容纳一点四亿立方水,穿山隧道最长的四百八十公尺。为了修水利,搬移了三十四个自然村,新建住宅六千二百二十三处。拦了二十八条河,强迫河水改道;堵了一百四十九处山塘,把山水蓄起来;修了一百七十七处水库,硬把天水储起来;挖出三百六十多处地下水,叫水从地下流出来。今年从春季到立夏没有下过雨,红水河在来宾境内的三十六条大小支流,干了二十八条。虽然遇到历来少有的春旱,但是,由于修了水利,发动群众抗旱抢插,到4月底,我们仍然插上早稻二十五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以上。群众说:“从前天旱求龙王,求来求去禾更黄;如今修了大水库,水满田垌谷满仓。”现在,“来宾县”在旱灾档案簿子里开始消号,面貌初步改观了。为了根治旱灾,我们还必须再接再厉,战斗到底,不彻底消灭旱灾,决不罢休。
不靠天来不靠钱 也不全靠技术员
  依靠群众积极性 修好水利并不难
组织去冬今春兴修水利的大战役,首先是向右倾保守思想,展开了不调和的大辩论。兴修水利,战胜干旱,改造自然,向八百斤进军——口头上人人同意,个个赞成;实际行动起来,每个人的思想并不都是十分通的,群众是如此,干部也是如此。在开始动员兴修水利的时候,全县十五个区委书记中,就有六人对修水利劲头不大,认为“无水可修”。他们的“理由”是:来宾山秃河深,地层复杂,既无水源,又会漏水,只好靠天等雨。有七人明通暗不通,他们也有“理由”:好修的水利早已修完了,现在修的全是硬骨头,认为没有钱,没有技术员不行。他们说:“不靠天,要靠钱;不但靠领导,还靠技术员;一无钱,二无员(技术干部),想修水利难上难。”这是“见物不见人”的唯条件论。只有两个人是“水利迷”,思想对头,干劲十足。水利干部的右倾保守思想更为严重。大湾区群众计划修九处水库,他们只批准修两处,还说:“多修就是冒进。”北洛水库,群众已经破土动工,水利科说:“你们修好了不得表扬,修坏了要追查责任。”从右倾保守思想的表现来看,上面比下面严重,干部比群众严重,内行(水利技术干部)比外行严重。
县委采用组织大辩论和到现场参观的办法,自上而下,从干部到群众,解决思想问题,鼓起干劲。经过组织参观水利修得好的大湾区和古昔区并进行辩论,群众得出的结论是:有山必有水,没有地上水,必有地下水(来宾县把地下水叫作涧水);没有现成水,可以积天水;近处没有水,远处一定可以找到水。全县有三十六条河水可以利用,地下涧水也很丰富,在今春抗旱抢插中,不到一个月,就找到地下水三百六十多处,可灌溉七万多亩。可以修筑山塘水库的地方就更多了。那种认为“无水可修”的悲观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把河水拦起来 把涧水挖出来
 把天水积起来 把山水蓄起来
经过大辩论,群众提出的豪语是:把河水拦起来,把涧水挖出来,把天水积起来,把山水蓄起来。解决了有水利可修的思想以后,又进一步解决对贯彻执行“社办公助,依靠群众,多快好省”兴修水利方针的思想问题。通过算旱灾损失账,修水利增产账,诉旱灾的苦,启发群众,提高认识。大湾区一位八十岁老人说:“过去痛苦深又深,逃荒卖仔谁关心,毛主席号召修水利,共产党领导挖穷根。”接着,又算修水利到底那里需用钱,要花多少钱?大家算来算去,需要花钱购买的只不过是少量的洋灰和钢筋,其余如土方、石方、石灰、车子、簸箕等等,完全可以自己解决。过去修水利一亩要花二十多元,那时什么都要花钱买,现在如果还和过去一样,十年也消灭不了旱灾。因此,我们提出:工具自己带,石灰自己烧,料石自己打,土方自己挑,资金自己筹,技术自己学。我们采取了上述“六自”办法,所修水利每亩平均还用不到一元二角钱。思想解放了,框子打掉了,兴修水利的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群众在修水利的誓师大会上提出:“靠我们的合作社,靠我们的两只手,在毛主席领导下,硬要河水改道,强迫高山低头,天不下雨不靠天,修好水利丰收万万年。”
想尽一切办法 挖掘一切潜力 发动一切人力 运用一切物力 利用一切财力 向旱灾发动总体战
指挥兴修水利这个大战役,我们号召:全民总动员,领导带头干,敢想敢做,说到做到。我们动员全体干部和广大群众,想尽一切办法,挖掘一切潜力,发动一切人力,运用一切物力,利用一切财力,拦河,堵川,挖塘,筑库,开渠,引水,改造大自然,向旱灾发动总体战。各级领导干部,和老农一起,背着干粮,爬山越岭,带头踏山寻水源。本乡找不到去外乡找,本县找不到去外县找。如三利水库就是从贵县找到水源的。三联乡党委书记毛寿高同志,决心解决该乡三千亩水利,带了六名勇士,没有米吃,背上红薯干,在一个石洞里,钻了六天六夜,从二十多里远处,终于找到了水口(水源)。群众歌颂他,“万众夸奖毛寿高,社会主义逞英豪,革命雄心高万丈,功劳簿上加功劳”。凌沦乡乡长刘耀华同志,为修水利往返家门十三次,均过其门而不入,人们称为“活禹王”。不少县、区、乡干部被群众称为“水利迷”。那里旱的最厉害,干部就到那里去,亲自帮助想办法,出主意。所以,群众说“共产党员不怕难,见到河流帮助拦,天旱不再求神雨,连雨不怕洪水淹”。为了指挥好这个战役,各级书记亲临前线,担任工地指挥长或党委书记。领导干部住在工地,电话机搬去工地,办公室移往工地,水利工地实际上是前线指挥所。他们一面指挥,一面参加劳动,亲手试土方、石方、挖方、填方等工作程序,亲手试验各种工具,总结群众创造,领导动手试验,成功了马上现场参观,辩论推广。在行动中地委总结了工具、工作方法等提高劳动效率的十四项改革,我们又发展为三十二项改革,如改挖土为牛犁土,改挑土为滑车运土,改回家吃饭为工地吃饭……等,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有的一项改革可提高效率十几倍之多。春节到了,水利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各级书记、县长、乡长和机关干部都在工地上和群众一起欢度春节,不下火线,群众不但没有怨言,春节期间水利工地还比平时多出工三万多人。
山穷水穷志不穷 改造自然逞英雄 除旱治涝胜大禹 移山填土赛愚公
处处干部带头,碰到思想障碍就大辩论,遇到困难就开诸葛亮会,好经验现场会议、参观推广,英雄人物及时表扬,干劲持续四个月,情绪始终饱满。不但农业社员上工地,城镇居民上工地,学校师生也上工地劳动和慰问,党、政、军、民、财一切为了前线胜利,不仅从部门工作支援工地,而且自动提出支援土方工程,表示在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中尽自己的心意。甚至相面的、算卦的也跑去工地搞土方了。在庆祝水利基本完工的大会上,群众欢欣鼓舞地唱道:“山穷水穷志不穷,改造自然逞英雄,除旱治涝胜大禹,移山填土赛愚公。”不少地方已经出现“西山有水库,东山有水塘,水从高处走,遍地稻花香”的新面貌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