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26
第4版()
专栏:民族自治地方城市风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
4月春雪,5月风雨,春天姗姗来到了乌鲁木齐。东面天山博格达峰上还积雪皑皑,市郊冰雪却已消尽,呈现出一片嫩绿。
沿着纵贯市区的乌鲁木齐河走去,河两岸榆柳成荫的林带后面,条条平坦的沥青或碎石马路上飞驰的汽车川流不息,一幢接着一幢的红顶绿顶高楼大厦,数不清的大兴土木的工地,南腔北调说着各种语言的人群,显示出乌鲁木齐年轻、美丽的面貌。
虽然乌鲁木齐的历史可以溯到元代的“别失捌里”甚至唐代的北庭都护府,刚拆除净尽的城墙圈也有一百九十多年的历史,但解放前乌鲁木齐只不过八万人口,大部分都挤在乌鲁木齐河东岸一座小城墙圈里,窄狭而坎坷不平的街巷,泥顶小土屋,全城不过四五幢可以称为新式建筑的楼房,春天融雪时,家家屋漏,满城泥泞,人们说:大街上能淹死骆驼。那时,乌鲁木齐河西岸,除了寥寥无几的人家外,还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
八年来,乌鲁木齐的建设事业简直是“百废俱兴”,新建的工厂、学校、医院、商店、公共场所和机关团体的高大楼房如雨后春笋,建筑面积达二百四十多万平方公尺,等于新盖了一个乌鲁木齐市。今年又有自来水厂、工人文化宫、自治区展览馆、电影制片厂等数十项工程已陆续开工,年内,乌鲁木齐河东岸市民就可用上自来水,彻底改变历史上饮用河水的情况;在去年刚落成的建筑壮丽富有民族风格的人民剧场旁边,成百上千的工人又在建设一个能容一万五千观众的大型体育场,通往飞机场、火车站的沥青马路也已开始铺设,今年光铺设的沥青马路就有三十公里。
由5月开始到冬季落雪以前,是乌鲁木齐不暖不寒的黄金时节。行人们都脱掉了臃肿的皮衣、皮帽和毡靴,着上各种式样的民族服装或色彩鲜艳的裙衫,姑娘们手挽手成排地歌唱着走过大街,乌鲁木齐河畔的手风琴声一直响到深夜。每到星期天街上就分外拥挤,上演各民族语言电影,各种戏剧、民族歌舞的十几所电影院、剧场是场场客满,新建的体育馆、球类运动场、说书茶馆窑也经常挤得水泄不通。乌鲁木齐市八年来人口已增加了两倍半,现在聚居着维吾尔、哈萨克、汉、回等十三个民族二十七万多人口,在各处都可听到维吾尔话、哈萨克话或是北京话,上海话和广东话,由于生产和生活上的亲密联系,乌鲁木齐的很多干部、工人、商店营业员和公共场所的服务员,都会说两三种语言,汉语普通话和维吾尔话是通用的语言。
跨过乌鲁木齐河西岸,从前一片戈壁滩的西郊,新的建筑群已经伸展出去十几里。市北郊从前的荒山野沟里,到处隐现着高大的烟囱和厂房。解放后新建的许多高等学校、专业技术学校和四十个工矿企业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一带,成为乌鲁木齐的新市区。在新疆学院、医学院、八一农学院、语文学院、师范学院等高等学校上学的有四千多名学生,和解放前只有一所规模很小的新疆学院时相比较,学生人数增加了九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了57%以上。解放后新建的现代化电站、煤井、水泥、钢铁、机械和纺织印染等工厂,生产了新疆历史上从来没有生产过的各种钢材、马拉农具、花布、水泥等多种产品,遍销全疆各地,和解放前仅有的几个小得可怜的制造火柴、肥皂等工厂比较,1957年工业生产总值已经增加了一百五十七倍,少数民族职工也增加了十六倍。随着文化教育事业和工业的飞跃发展,乌鲁木齐已经彻底改变了它落后的、单纯消费城市的面貌。
(本报记者 王安)(附图片)
乌鲁木齐市,几年来建设得焕然一新,过去那些旧有的简陋建筑群已被美丽的白色建筑群所代替。
左图 建设中的乌鲁木齐市一角,后面是天山,山顶积有皑皑的白雪。
上图 1957年竣工的乌鲁木齐人民剧场。
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