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试验田与大面积高产 新华日报二十三日社论摘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27
第3版()
专栏:

  试验田与大面积高产
  新华日报二十三日社论摘要
江苏省早秋作物取得了大面积高额丰产。全省二百六十万亩早稻平均亩产一千零十四斤,比去年增产一点四倍。苏州专区六十二万八千多亩早稻,亩产一千一百七十六斤。旱谷早秋作物也不甘示弱,淮安县十七万亩玉米,亩产达到一千二百零三斤。
早稻大面积丰收和中晚秋大面积丰收趋势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各级各部门干部大种试验田,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各级各部门干部大种试验田,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最有效地打掉了三风五气,密切了干部和群众的联系,激发了群众的干劲。干部种试验田,通过劳动实践,很快学会领导生产的本领,同时,大多数试验田在各项技术措施上一马当先,起着先锋和旗帜的作用。
种试验田,实行领导作风上的革命;种试验田,发展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种试验田,学习必要的业务知识和技术知识,力争成为各种行业的无产阶级的专家,这是当前各级干部种试验田的主流。但是,在主流之外,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这就是有些人片面地夸大了试验田放“卫星”的作用,把放“卫星”看成是种试验田的最终目的。影响所及,就使得有些人对放小面积高产“卫星”很注意鼓气,而对千百万群众所创造的大面积高产的奇迹却没有以更大的热情去歌颂;有少数人只注意了试验田的田间加工管理,而没有注意用更多的精力去发动群众争取大面积高产。
试验田中放出了高产“卫星”,应当热烈欢呼。因为它正是领导干部同技术人员和农民紧密结合,辛勤劳动,刻苦钻研技术的一项可喜可爱的果实。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以试验田的高产带动大面积的高产,试验田的高产是很可贵的,但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大面积高产。因为绝大多数试验田的产量虽然比较高,但面积终究很小,只有使粮食元帅升帐,带领棉花、油料、蚕桑、生猪、水产等大将一齐出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各地都应该力争大面积高产,力争得“总分第一”,这是衡量各级领导是否鼓足了干劲的主要标志。同时,也要力争在试验田上创造优异的成绩。
干部种试验田,固然应该力争驾“火箭”、放“卫星”。但是,不应当强求干部试验田必须放出当地最高最大的“卫星”。人们都知道,干部和群众比较起来,干部毕竟是少数,而群众是多数。“众人是圣人”广大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那种认为只有干部试验田才能放出高产卫星的看法,事实上暴露了这是少数人迷信自己,不相信群众的表现。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大面积高产,群众所种的大田中必然会放出更多更大的“卫星”,由于这种“卫星”是从大面积高产中出现的,它的措施更带有普遍性,更易于推动大面积高产。干部的责任,就是要在大面积跃进的基础上,发现与推广群众中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带动更广大的面。
试验田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也就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试验田:一种是带有大面积高产示范性质的,一种是带有科学研究性质的。我们不论对那种试验田都应该抱着无限的革命热情,发扬大胆的独创精神,同时,也必须抱着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科学态度。否则,就会损伤它应有的风格,使试验田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今后三个月,是赢得今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全面胜利的决定性时期,又是准备来年生产更大跃进的紧要时刻。各地必须进一步明确试验田与大面积高产的关系,鼓足干劲,英勇奋战,保证大面积高产的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