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阅读
  • 0回复

甘薯贮藏窖型介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01
第3版()
专栏:

  甘薯贮藏窖型介绍
  靳祖训
我国培植甘薯已有几百年历史,劳动人民对做好甘薯贮藏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气候、土质、水位不同的地区,创造了很多性能良好适合本地区的贮藏窖型。现介绍于下,供各地参考:
一、井窖类
在土质坚实、地下水位低、地势较高地区可以采用。这类窖的优点是管理方法简易,后期保温较易,建筑成本低,使用年限久,占用土地面积小。缺点是出入窖不便,在贮藏量过大或气温较高地区,初期薯堆温度降低较难。
这类窖的井筒不宜过深、过浅,应因地而异。气温高的地区可以浅些,反之宜深。井口大小亦因气温和井筒深度而异。气温低、井筒浅者,口宜小,反之应加大。
兹将该类的几种窖型分别介绍于下:
(一)井窖 为我国南、北方普遍应用的窖型之一,它的挖法很简单,先挖口径小、底径大的一般深约十至二十尺的井筒(井筒深度在我国南方有仅五、六尺的;北方有深二十尺以上的),再从井筒基部两侧各开一窖室。窖室大小因贮薯量而异;北方窖室较大,一般每窖贮薯一万斤左右。这种窖目前多无通气设备,所以应特别注意初期降温工作。
(二)多室井窖 这种窖是山东省即墨县所独有。挖窖时先挖一井筒,在井筒基部向三个方向挖三个窖室,再在各窖室的两侧壁上各挖一小窖室,全窖计有大小九个窖室,贮薯可达五、六万斤。此种窖,因贮薯量很大,而仅有中间一个井筒通气,所以必须做好甘薯入窖初期的降温工作。
(三)改良井窖 华北地区使用较多,挖法是先挖上口直径二至二点五尺、底径三点五尺、深九至十尺的井筒。在筒的基部,挖一宽二点五尺、高四点五尺,一般长十尺的水平通道。在通道两侧距通道口四到八尺处,交错挖宽二尺、高四点五尺、厚三尺的门。门里挖宽四点五尺、高五尺、长十尺的窖室。其贮藏量一般为八千至万斤。
(四)双筒井窖这是河北、河南省的部分地区所采用的。挖窖时先挖两个井筒,两筒基部用通道相连,在筒的基部及通道两侧挖窖室一般六至十个,计贮薯六至七万斤。双筒井筒因有两个井口,空气易于对流,在大量贮藏时降温较易。在贮薯后期切忌同时开两窖口,以免发生冷害。
(五)崖井窖 窖的挖法与改良井窖相似,仅将水平通道挖通,直达窖外,造成上边、侧边两个窖口,通道两侧挖窖室,一般可贮薯三万斤左右。该窖有两窖口,不但出入方便,而且也利于初期高温的下降,但严寒时必须将侧窖口用土打实,否则易遭冷害。
二、棚窖类
这类窖也可分地下式与地上式两种。在土质较坏、水位较高地区可采用地下式棚窖,水位过高地区可采用地上式窖。它具有挖窖省工、管理简易、初期薯堆降温较易等优点。但也具有窖温不稳定,保温较差,占用土地面积较井窖多的缺点。
为了保温、防寒,窖的四角要挖成圆形,窖壁四周上缘一至二尺处应围起一层草(厚度因地而异)做为防寒层。在该类窖中兹仅介绍:
(一)棚窖 南方称为方窖,我国北方南方普遍应用。一般挖长十尺左右,深、宽五至六尺的土坑,坑口架木檩,复高粮秸、土等,顶上留窖口一个。因为贮薯量的多少与窖温及薯堆温度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南方窖身一般较小,北方较大,盛薯按窖容积的三分之二计,北方一般每窖贮万斤左右。
(二)地上窖 先在地上筑纵长九尺,宽、高各五至六尺的土墙,墙厚一点五尺,内侧用高粱秸作成一道篱笆,墙与篱笆间填充麦糠,皮壳。窖内存甘薯,中间留一走道,窖的土墙上留数个气孔,南面留一窖门。这种窖在贮藏后期应特别注意保温工作。
三、窑窖类
这类窖适用于土质坚实、干燥的丘陵或山区。它的优点是管理方法简易,成本低廉,出入方便。它的缺点是窖址选择严格,保温较井窖差。
这类窖挖法很简单,在崖上挖一横洞,洞口略小即可。如欲增加贮薯量,可将洞内再挖几个小窖室,但须严防倒塌。 (如右图)
四、埋藏窖类
该类窖适用于水位较高,气温较低土质较坏或木料缺乏的地区。它有成本低,管理方法简易的优点,但也有不能随时下窖检查的缺点。埋藏窖的挖法与棚窖大体相同,仅较浅些。入薯后不搭棚,直接复草,复土。为了防止薯堆内温度过高,堆内可竖高粱秸束备通风之用。
五、堆藏窖类
这类窖在水位过高,土质松软,气温较高地区使用。这种窖虽管理方法简单,但贮藏量一般不大,复盖物在气温不甚高的地区用量太多。
现以普通堆藏窖为例,它的挖法是在地面上先挖一浅锅形圆坑,坑上堆起薯块,堆中竖一通气孔(毛竹制的),堆外复草、复土。
这种窖在管理过程中应注意随气温升降,增减复盖物。
最后还应指出,使用良好窖型仅是做到甘薯安全贮藏的必要条件之一。此外还必须注意无病、无伤的薯块和一系列管理工作。
  (附图片)
多室井窖
  右下:断面图
 左上:平面图
  双筒井窖
  崖井窖
 平面图
  棚窖纵断面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