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阅读
  • 0回复

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01
第6版()
专栏:

  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
广西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各族人民干劲冲天,今年在高寒山岭上头一次大面积种稻,十万多亩早稻平均亩产八百一十三斤,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大丰收。现在,这个县村村结扎喜庆丰收的彩门,寨寨增建仓库,家家户户传颂着大跃进中的新人新事。
在程阳农业社,每日凌晨四时,从矗立在村寨中心的雾牙山上照例传送出一阵宏亮的声音。社员们一听到山顶广播员杨志元的呼唤,就争先恐后地走出了山寨。杨志元是个二十六岁的共产党员,去年冬季生产高潮形成时,他请求党支部批准自己做广播员,来掌握劳动时间。党支部答应了这个请求,从那时起,他就单身搬上雾牙山顶,住在一张用旧船篷搭盖成的棚子里,坚守岗位,八个月来未曾一日间断。今年1月18日,一连落了四天四夜大雪,他被围困在山顶上,既缺水又断粮,但他没有下山,广播声音反而更加嘹亮。白天他号召社员们战胜冰雪严寒,大力积肥,力争增产;晚上便点起篝火,扫雪开荒。渴了饥了,就煮些雪水下肚。
4月21日深夜,旋风雷电交加,骤雨冰雹齐下,杨志元的棚子都被卷走了。他没有考虑自己有无触电危险,拿起广播筒便大声呼喊,动员社员起来打捞河里快要被洪水冲走的木材。他想到社里新修起的吉昌水库还有漏洞,如果被山洪冲垮,下面六十亩早稻全要变成沙滩,马上趁着闪电,顶着急雨爬下五十丈高的雾牙山,和民兵队长杨富祥一起奔往水库。他们跳下水里游着,钻下去,浮上来,又潜进去,苦战到次晨八点钟,一连堵塞了六个洞眼,保住水库,抢救了稻田。另一次,虎冲水库一个涵管因雨漏水,洞口石块已开始塌陷,杨志元不顾人们的劝阻,提盏油灯就钻进涵洞里,寻找漏洞。因涵管内缺少氧气,油灯很快息灭了,他马上退出来拿着手电筒又钻进去,在洞里一直爬了十六丈远才找到破口。抢救水库,本来不是广播员的职务,但杨志元说:“一个共产党员什么事都应该干,不这样还谈什么大跃进,说什么争取丰收。”早稻收割前,他被评选为全社的优秀党员。在社员大会上,他举手向党宣誓:“有我在,广播声音永远不断;水稻亩产不达双万斤,杨志元不下雾牙山”。
男不“坐妹”女不“沤白”
侗族青年男女过去普遍有“坐妹”(谈情说爱)习惯,如有一晚间断,便像几天没有吃饭似的,无精打彩。尤其是女青年在结婚、插秧、割禾前一个月,都要用桐叶和细布将脸、腿、手臂包扎起来,在家里“沤白”,使皮肤沤得又嫩又白,好赢得小伙子们的爱慕。每逢夏历三月三、六月六、八月中秋,各村青年男女还要聚集在鼓楼里,吹芦笙,弹琵琶,对唱山歌,狂欢几天。这不知耽误了多少劳动时间。今年生产大跃进中,村村寨寨日夜苦战,青年们主动改变了这些风俗习惯。许多青年男女在生产誓师大会上宣誓时,头一条就是保证不“坐妹”、不“沤白”,积极劳动,超额完成增产任务。程阳农业社的青年过去有三比,就是:比谁“坐”的姑娘多,比谁穿得好,比谁吃得好;现在出现了新三比:比思想好、劳动好和学习好。男青年们日夜出工,一直坚持了八个多月;女青年们在劳动中晒得又红又黑,再也找不到一个坐在家里“沤白”的了。全社四十一对新婚青年夫妇,差不多都是在修水利、积肥运动中,建立了深厚的爱情;其中有三十六对当天结婚当天都出了工。女共青团员吴明女和杨文英,结婚后和男社员一起住在工地上,积极参加积肥、修水利、插秧割禾,还带头驯牛,使用双轮双铧犁耕田。有个别旧脑筋的老年人讽刺她们是“野姑娘”,她们说:只要能争得粮食大丰收,把穷山区变成富山区,就是大大的文明。
斩断“龙脉”解放土地
过去,在侗、瑶族聚居地区,信风水、讲“龙脉”十分普遍,凡是风水地段,不仅不能破土,连水草也不能触动,因此,许多肥沃土地长期荒废,活水变成了死水。经过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宣传教育,人们不信这一套陈规旧俗了。在兴修水利和积肥运动中,各族人民总共斩断七处有名的“龙脉”,迁移了一千五百四十个坟山,解放了大片土地。八江区有一座风水岭,前年中共区委会从这里引架一条水管到机关里,当夜就被群众偷偷砍掉,很多人都说干部破坏了“龙脉”,粮食要大大减产。今年春天,这里兴修水利时,开展了一次全民大辩论。一个侗族妇女积极分子说:“讲什么风水坟山?全是哄人。地主阶级讲风水好、命好,有吃有穿,现在不是被人民推翻了?谁不劳动,谁就挨饥受冻。”就是这样,积极分子们霹雷闪电地驳倒了
“风水论”和“宿命论”。广大社员在“一切为了社会主义、一切为了千斤社”的口号下,齐心协力开土迁坟,修起了一条二十里长的水渠,溪流穿过三个村寨,灌田数千亩。现在,早稻获得了大丰收,田野里的谷子还没有打完,村寨里的仓库已经装满,人们索性在田间、在山脚下兴建一批仓库,个个喜笑颜开。
大竹社员患“歌疯”
“田中稻穗片片黄,和风吹来喷喷香,一边收割一边唱,世代不忘共产党”。这是飘荡在大竹社田野上的歌声。这个社的社员半年来编唱的山歌,多至二十一万多首,尤其是妇女,出工、收工、开会、走路都是歌不离口。到这个社参观的人们,个个都说社员们“患了歌疯”。爱唱爱闹的社员被称为“万年欢”和“树上鸟”,只要有三个人一起,歌唱声和欢笑声就没有个完。过去儿媳妇在家公面前从来不唱歌,现在村子里有好几户是家公编歌、儿媳妇唱,儿媳妇唱完全家唱。曹建坤的妻子已经五十多岁了,只要听到有人唱歌,便凑上去合唱。这个老年妇女以前并不是这样,前年她刚入社时,总感觉社里不自由,经常打算退社。社员们犁她的田,用她的犁,她一看见就骂,那有兴致唱歌。去年她的收入开始增加,还清了入社前的债务,她开始间或唱几次歌。今年社里获得了大丰收,人人心花怒放,她也禁不住放开喉咙纵情地歌唱起来了。
生产大跃进中,各地还涌现出一批“老人促进派”。这些不受保守思想束缚和青年人一样敢想敢为的“老青年”,在程阳农业社里就有八十多人。今年5月中旬,社里召开党、团员大会,修订增产指标,七十四岁的石汉尧和五十三岁的吴家盛等十几位老人被邀请参加了会议。为了表示跃进决心,老人们沿用侗族最庄严的风习,当众饮下血酒,并在毛主席像前宣誓:力争每亩水稻产量超过一千六百斤,保证生产干劲不落青年之后。大修水利时,吴家盛头一个跟党支部书记一起,登上“风水地”鲤鱼坡挖土砍树,带头破除迷信。在夏季积肥和抢收抢种运动中,这些老年人经常出夜工,住在山上,吃在田头。一些青年人劝他们早些收工,多休息会儿,吴家盛和六十三岁的陈启发便顺口唱了一首山歌:“程阳老人赛黄忠,门门生产打先锋,越干夜深越有劲,西瓜越老心越红”,半夜三更也不肯收兵。7月下旬,老人们亲眼看到早稻空前大丰收,干劲更加冲天。六十多岁的吴成贤、吴成修兄弟,带动邻舍六个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组成了一个“老年突击组”,开辟一亩晚稻试验田,施放肥料一万担,密植秧苗六万蔸,和青年社员开展竞赛。他们要求亩产两万斤,争取机会和青年人一道上北京参加“青年庆功会。”
本报记者
(赵志方 丁一 插图)
  (附图片)
  红色广播员
  西瓜越老心越红
在一天紧张的劳动之余,社员们来到会场上。开会前,大家总是要唱唱侗歌。    赵黄岗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