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阅读
  • 0回复

我是怎样学画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27
第7版()
专栏:

我是怎样学画的
广东东莞农民 郭同江
我是广东省东莞县麻涌公社的农民美术作者,1951年开始跟人家学画,最初画些配合土改运动的画。从学画到至今在报刊上发表了的作品大约四百多幅。大跃进以来我画了七套连环画,这些画虽然艺术性不高,但都是反映各个时期的农村现实生活的,算是尽了自己的一分力量,用文艺的武器为政治服务。而这一点成绩都是党的关怀与培养的结果。
我是怎样画起画来的呢?原因是解放以后我们翻身了,地主、恶霸的罪行被清算了,这一切都使我十分兴奋,十分激动,想把它画出来,于是就开始画画。记得我头一套连环画是画民兵捉特务的故事,这是我们村里的真事。有人劝我画出来投去出版,我便按报上发表的连环画的大小画好寄到“广东文艺”,不久就退了回来,不是内容不好而是画得太小了,东西画不清楚。后来经过编辑部提意见修改了好几次,终于发表了。回想当时我对许多画画的常识都是不懂的,画上的网点是怎样搞的呢?一幅画坏了一点怎样修补呢?有色版又怎么搞的呢?全不懂,更加谈不到画得好和画得生动了,可是党是重视和爱护我们工农的创作,把我的画发表,给我很大的鼓舞。
但我自己也不满足于当时的水平,要求提高一步。可是我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多画,多参考编辑部的意见,多看别人的创作去揣摩、研究。我们在农村搞生产,画速写的机会也不多,我就经常对着生动的人物动作,用手指比划着,在心里默画,有时遇到一瞬间就消失的动作,手指比划也赶不及的时候就马上闭着眼睛来默记、想像、追忆。虽然这似乎没有画素描画速写那样科学,但对捕捉形象和创作时默写一些动作帮助很大。我记得最初用手指比画时,画得不具体,只有模糊的形象,时间久了习惯了之后,就可以画得很具体。现在我对着一个动态,用手指来比划时可以感觉得到画得好不好。我常看别人的画,还常把自己的作品拿来对比,对提高自己有很大好处。
我画的连环画全是自编自画的,因为农村里很多东西可画,不必改编自己不熟悉的东西。问题是如何搜集题材,如何把生活现象概括和集中。初时,我也不会概括、集中,只是见什么画什么,内容虽然真实,但不生动,不大感动人,后来经过编辑部的帮助,我逐渐懂得集中生活中最动人和最典型的东西。譬如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很有意义,但是情节不生动,而有些能够更突出说明这件事的情节在村里发生了,虽然不是发生在这个人的身上,我也懂得把它编进去。有些矛盾发生了,但未曾发展下去,我就找有关的人谈,把事情发展的结果也料到了,我也就大胆地设想下去。故事便生动些,而且内容更丰富了。譬如今年大跃进,我们农民干劲冲天,日夜苦战,我很想把它表现出来。在农村中,能表现农民苦干的素材是很多的,但怎样才能表现农民的苦战是自愿的,是欢乐的,与其说苦战,不如说乐战呢?我终于发现了一件生动的事:有个原来很忙的乡村理发师,在大家很忙的时候,他闲起来了,这是很有趣的事情。我特别找他聊天,了解情况,在谈话当中,看到几个农民兄弟头发很长,走过这里时只借一把剃刀剃了一下胡子就走了,理发师留也留不住他。于是我就编画了一套连环画,描写一个理发师在大跃进中找不到人理发,结果下到田头才找到群众理发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农民变苦战为乐战的劳动热情,受到一些读者的欢迎。
我虽然没有很大的成绩,但是我通过自己的经历,深深感到农民画画并不是很神奇的事情,只要破除迷信,大胆画,不要以为只有进过学校才能画画。大跃进中工业、农业有许多土专家都是工农群众,难道文艺方面,我们工农就不能出现专家吗?(附图片)
(连环画拾穗记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